第八屆亞太當代藝術三年展在布里斯本的昆士蘭美術館及昆士蘭現代美術館聯合舉辦,在我到澳洲交換的最後一段時間,剛好趕上看這次的大展。APT創立於1993年,至今已是第八次,本次展覽強調身體的藝術,透過不同媒材表現人的形體,首圖為Anida Yoeu Ali的作品。

Photo credit: APT8

THE 8TH ASIA PACIFIC TRIENNIAL OF CONTEMPORARY ART (APT8)
DATE: 21 Nove 2015 – 10 Apr 2016
VENUE: QAGOMA
FREE ENTRY

以下將介紹部分展於昆士蘭美術館(QAG)的作品(太多了介紹不完)。

Taloi Havini + Stuart Miller “Sami and the Panguna mine” (2009)

Taloi Havini和Stuart Miller的作品以大型的挖土機具對比在地人民的渺小和對於政策的無可奈何,圖中Sami穿著白色裙子,在強烈的灰黑色調背景下,顯得格外突出。

Segar Passi

畫了自己島上的風景和雨後冒出白煙的特殊天氣現象。他平常的身份其實是漁夫,過去,他以礁石作為顏料,混合貝殼裡的海水作畫,非常有漁民取之於自然的精神呀。

Khvay Samnang (Cambodia) “Rubber Man” (2014)

白色的橡膠從藝術家的頭頂往下倒滿全身,他的臉和他赤裸的身體都被這濃稠的液體覆蓋,模糊了他自身的形象;而背景則是柬埔寨東北部種植橡膠的樹林以及當地的村莊。由於當地橡膠業多由外資掌控,當地環境及原住民的生態問題並未受到重視,Khvay的作品多著眼於類似的議題,透過藝術表達他的思想。

Nge Lay (Myanmar) “The Sick Classroom”

導覽員解說時特別提到了,第一排的小朋友最認真,第二排交頭接耳,第三排東張西望,第四排就開始打打鬧鬧了。藝術家生動的紀錄了教室裡的場景,一如我們熟悉、也曾參與其中的成長過程;而不同的是,這些緬甸的學童上課必須跋山涉水,才能抵達他們的教室,他們渴望能有平等的教育機會,透過教育提升社會地位。

此作品除了大型的擬真教室場景外,也搭配了藝術家在當地拍攝的錄像及攝影作品。

Shiga Lieko “RASEN KAIGAN” (Spiral Coast) (2008 – 12)

Shiga Lieko的作品被安置在獨立的一間展廳中。

在陰暗的展場使用了44座展燈打亮作品,還原作品原本在強烈閃光燈下的風貌。

Lieko拍攝時多使用強烈的閃光燈,並以飽和的色調著稱。她拍攝了日本2011年海嘯前後的城市(Kitakama)風貌,並記錄了當地人們的生活。

作品以環狀形式直接擺放於地面,觀眾遊走在作品之間,就像親身走過了那些海嘯後的風景一般。

作品拍攝了當地人面對天災的方式,讓我們看見了許多帶有幽默的景象,有時是以重曝的方式拍攝手牽手的老情侶,走在看似迷茫的樹林中;有時是岩石、地景;有時聚焦於掌上的歲月紋路;有時則是男人的腿以及它們在水上的倒影;笑瞇瞇但卻失焦的老人;地上一大片五顏六色的垃圾……作品像是覆蓋著不同顏色的遮罩,充滿神秘。
在展場走了整整三次,第一、二次只覺得絢麗迷幻,直到第三次才認認真真看了照片中豐富而真實的內容。

Paphonsak La-or “Silent No More” Series (2014-15)

泰國藝術家Paphonsak La-or使用google map遊覽了日本福島在核災後的風景,一片綠意盎然的平靜土地其實充滿了致命的危機,然而外人是看不到這樣的危機的。就像泰國不穩定的政治現況,亦不是外人所能理解的。
一開始其實看不出他的指涉,覺得關聯性比較低一些,而確實某些藝術作品對事實的指涉有些模糊遙遠,以這樣的形式去探討議題,對我自己來說會覺得比較不清楚也比較沒有效率。然而藝術表現手法各異,藝術作品的每個細節都取決於藝術家的選擇,也造就了該藝術家與眾不同的特色。

STAB “We are for mtilingual Kyrgyzstan!” (2012)

三支一分多鐘的逐格動畫,闡述的是吉爾吉斯內部的語言問題,在政權更迭下,吉爾吉斯的官方語言也被不斷修改,曾經連帶產生了許多文盲。
官方語言代表的一個國家的政治形態,以及該國家對於歷史文化抑或是文化現況的尊重。然而如何才能促進國家內部有效率的溝通,並同時完整保存少數語言呢?

Liu Ding (劉鼎) “Qi Baishi in 1950” (2015)

以「西畫」的方式繪製了傳統國畫的字畫,而”1989″ (2015)也是以油畫的技法畫出windows的電腦程式視窗,並寫上在中國極具意義的政治年代,1989。

Abdul Abdullah “Bride I (Victoria)”

Kiri Dalena (The Philippines) “Erased Slogans” (2012 – 15)

Dalena收集了報紙上抗議群眾的照片,他們高舉著標語,試圖表達心中的意念,但藝術家卻以數位後製方式,抹去板子上的文字,藉以突顯政府對言論自由的壓迫,以及被時間淡忘的歷史。

Hit Man Gurung “Yellow helmet and gray house” (2015)

尼泊爾當地人民為了生計而前往其他國家工作,但工作合約以及嚴峻的工作環境卻為尼泊爾工人帶來了死亡。背景是沙烏地阿拉伯的建築群,畫作左方是工地常見的安全帽(如上圖),右方則是另一幅失去兒子的年邁夫妻。主題非常讓人悲傷,而藝術家對老夫妻的細緻描繪,例如眼周的皺紋和駝背的身軀,更突顯了尼泊爾工人的悲歌。原以為那些重複的背景圖樣是照片,走進一看才發現,全都是一筆一筆細細刻畫出的風景。

Yelena + Viktor “Necessary Additions”

Yelena和Viktor認為,證件照代表我們的身份,但卻又要求我們不苟言笑,完全看不出個人特色。他們在家裡找到了許多證件照,並試圖將他們改製成有趣的圖樣,使用了手繪技巧為一板一眼的照片加入更多趣味。

Navin Rawanchiakul

Navin畫了很多己,算是滿自戀的畫家吧?其實我看的時候都在猜想他話這些作品的時候是怎麼樣的心境?裡面他扮演了許多不同的角色、擁有不同的髮型和穿著,會不會他其實是一個很壓抑的人,所以在畫裡實現自己的想像呢?也或許他是很幽默風趣的人,所以畫作裡他的每個面容才會都帶著微笑吧。

Francis Upritchard “White Knight” (2012)

Francis的雕塑細膩刻劃了表演者的肢體語言,神情淡然的人偶卻有豐富的姿態。

APT舉辦至今已來到第八屆,本屆展覽將重點放在表演藝術、肢體藝術的視覺呈現,投過各種繪畫、錄像、雕塑等等紀錄了人的身體形貌,從學童、工地工人、舞者等不同身分切入,探討人與自然、政治、社會變動間的種種關係。
藝術因為與當代社會緊密的連結,也經常反映創作者所在地區的社會現象,看完此次三年展彷彿也窺見了亞太地區當今的社會風貌。

Author / 林庭如 LIN Ting-R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