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翻譯|台北當代展出藝術家:趙趙

今年八月在香港 H Queens看了當代唐人藝術中心為趙趙舉辦的個展《一秒‧一年》,作品的視覺效果讓人印象深刻,但這陣子翻譯了和趙趙相關的藝博會報導後,才真的有機會窺探他的創作理念。

Photo by Rye

「我覺得藝術最大的功能還是傳播,而且藝術是很有效的傳播方式,這些事情比美學有意思太多了。」(-趙趙,Lifestyle Journal 優雅生活專訪

Photo by Rye

中國藝術家趙趙生於新疆,成年後,他選擇到北京闖蕩,接收當地反叛和衝突的氣息。趙趙透過作品表達批判,卻因為題材敏感而被國家封殺。

透過藝術作品訴說故事和使用文字表達很不相同,即便如此,若作品得到適切文字輔助,就能在觀眾心中留下更強烈的印象。而譯者在翻譯相關藝術論述時,除了仔細閱讀原作者的訪談、研究,也會自行查找更多資料,盡力理解藝術家想傳達的訊息。有時甚至親身走訪展場,感受作品的力量和情緒,對於翻譯也有很大的幫助。

八月到H Queens看展時,有多家畫廊閉關布展,能剛好看到趙趙的作品並在幾個月後翻譯到相關報導,是個幸運的巧合!明年一月的台北藝博會狂潮也一定會北上參與的。

若有藝術文化類文章翻譯需要翻譯,也歡迎大家與我聯絡,請來信ryeryelin@gmail.com

隨行口譯|菲律賓製藥集團參訪桃園環保科學園區

前陣子和博班學長一起帶菲律賓製藥集團參訪桃園環科和臺灣營建研究院,主要內容是廢物回收、再利用的工業處理程序和商業模式。

行前先花了幾天惡補相關知識,除了細讀技術報告,也上網查了更多詳細製程。以前從沒想過自己會接觸化工領域的知識,這次口譯行程結束後,才發現化工研究與生活息息相關。

這次參訪的行程,除了桃園環科之外,也拜訪了幾個附近的工廠,一路上化工所學長帶著五位菲律賓來賓認識台灣處理不同廢棄物的流程,並以廢金屬和廢輪胎處理廠為主要參訪對象。除了介紹製程,台灣廠商們也大方分享商轉模式,希望能提供給菲國來賓參考,也都願意提供他們必要的技術支援。

在翻譯過程中,我也認識到很多業界標準製作流程,對化工領域也慢慢有了一點興趣,未來若有化工類的譯案,我也會努力爭取的。

若有隨行口譯、化工文件翻譯需求,歡迎與我聯絡,請來信ryeryelin@gmail.com

英中口譯|誠品敦南夜講堂 X 北美館《跨域讀寫》

上週末擔任北美館展覽《跨域讀寫》在敦南誠品的講座口譯,講題為「讀不出來?寫到斷水?『跨域讀寫』的作品養成術」,由策展人之一的簡麗庭主持活動。 

敦南夜講堂之跨域讀寫

「展覽失敗學:從哪裏跌倒,就躺在那裏休息吧」系列講座

時間|9/15 (六) 20:00-21:30

地點|誠品書店敦南店 2F藝術區閱讀桌

主持|簡麗庭(跨域讀寫策展人)

與談|陳曉朋、鄧肯.蒙佛、齊簡(跨域讀寫參展藝術家)

中英口譯|RYE LIN ART & TRANSLATION

主辦單位|誠品書店(敦南店)、臺北市立美術館 Taipei Fine Arts Museum

參加方式|免費入場

講座中,我擔任英國藝術家鄧肯(Duncan)的口譯員,代替他向觀眾傳達他對「失敗」的看法,以及他對台灣當代藝術生態的觀察和批判,同時也協助他與在場其他參展藝術家、策展人、觀眾溝通,一來一往間,眾人多次討論台、英兩國的當代藝術環境。

鄧肯對台灣的當代藝術環境不甚滿意,在商業方面,他認為台灣畫廊應該向老字號的英國畫廊學習,同時他極度不認同藝術博覽會存在的意義(但點名Frieze是稍微好一點的博覽會),因為大部分的藝博都是以「商業價值」為出發點,忽略作品本身在藝術層面的價值。對於台灣政府給予藝術家的協助,他也不甚滿意。

台灣藝術家陳曉朋以自身經驗出發,提供了和鄧肯不同的觀點。

三位參展藝術家也輪流簡介這次在北美館展出的作品,並邀請觀眾到北美館親自欣賞。

講座結束前,由策展人簡麗庭重新爬梳各方論點,為此次的成品夜講堂做了小結。

若您有藝術文化類活動口譯需求,歡迎與我聯絡,請來信ryeryelin@gmail.com

RYE LIN ART & TRANSLATION

中英翻譯|合作過的藝術家入選2018台北藝博Art Taipei的MIT新人!

最近翻譯了2018台北藝博(Art Taipei)的新聞稿,發現今年入選MIT新人專區的八位藝術家裡,有兩位是之前和我合作過的,沾了點藝術家的喜氣很開心!

簡單介紹兩位藝術家:

魏澤,攝影藝術家

WEI Ze1

(image from Art Taipei 2018)

Ani計畫中,藝術家透過攝影影像及後製,檢視土耳其以及亞美尼亞雙方不同政治立場對同一遺址的迴異詮釋,以及對土、亞兩國離散社群的身分認同建構所造成影響。相對於台灣的處境,他有意的創作特別激發反思。(-台北藝博2018)

林羿琦,錄像藝術家

LIN Yi-Chi2

(image from Art Taipei 2018)

使用錄像及實驗電影方法進行對於國族、歷史、與家族記憶的復魅與再生產。近年開始關注類比與數位影像間的縫隙、動態影像材質間的各種斷裂,更嘗試將身體介入影像,發展出跨越新舊媒體的跨媒介表演實驗。(-台北藝博2018)

兩位藝術家的作品都很有趣,很開心可以和他們合作。若您也有藝術文化類文章翻譯需要翻譯,歡迎與我聯絡,請來信ryeryelin@gmail.com

筆記|時間與記憶:物理的時間觀和《芝加哥打字機》的前世今生

#私人記憶

連續滑到好多回顧文章,關於上週的大港開唱、這週的巴塞爾藝博、十五年前離開的巨星張國榮……這週也終於看完《芝加哥打字機》,看到主角們在解放後的韓國重新相遇的,共同拼湊殘存的前世記憶。

時光不停流轉,又不停留下好多私人的還有社會共有的記憶。時間和記憶其實真的很浪漫啊。

#物理的時間

前幾天藝術家姚瑞中轉了一篇文章,討論佛學和相對論之間的共同點。

如果用物理的觀點來理解世界,原子之間的相對運動產生時間和空間,透過感官進入我們意識裡的那些「感覺」嚴格來說都不是「當下」,而是幾十萬分之一秒的過去。物理的時間觀如此踏實卻用顯得稍縱即逝。

當原子停止運動,世界就會停止運轉,那麼世界上的一切是不是會像沒有備份的數位影像一樣,不留一點痕跡地消失?

#記憶和意識

韓劇裡的前世記憶是有點太浪漫了。

曾經看過口譯員在某篇文章中介紹到記憶的兩大分類:短期和長期。短期記憶可以停留15秒左右,只有在那段時間裡可供「取用」;長期記憶除了可以恆久留下,儲存量也沒有上限。那麼僅供短期取用的記憶是怎麼消失,長期記憶又是怎麼刻印在大腦、駐紮在我們的意識裡?

016年夏天報名了一場TedxNTU辦的講座,從那時候開始才對意識產生興趣。研究意識真的很不可思議又虛幻,那句最簡單的「我思故我在」在這些虛無飄渺的理論裡像是一個堅實的船錨,簡單但堅定的定位我的思考起點。

展覽|來自澳洲原住民的極致版畫:Glen Mackie and Daniel O’Shane

Exhibition: Glen Mackie and Daniel O’Shane
Location: Art Gallery of New South Wales, Sydney, Australia
Period: 28 Oct 2017–28 Jan 2018

這檔版畫聯展,由托雷斯海峽群島的兩位藝術家Glen Mackie和Daniel O’Shane的作品組成,兩人各自以細緻的雕刻技藝,緩緩道出屬於屬於他們族群的生活經驗和傳奇故事。托雷斯海峽群島本身豐富的歷史和文化,著實為原住民藝術家們形塑出強烈的的故事風格。

《椰子》(局部)

Daniel O’Shane的創作主要以其故鄉伊魯伯島(Erub Island)的故事為根基,透過創作,他希望能保留家族流傳下來的故事。Daniel 精細的雕工完全表現在他個人風格強烈的背景紋飾上。不管是以蒼鷺、鬼臉魚和狗的群聚表現群島原住民透過航行而產生交流的《椰子》(Geb, Omai ene sirr),或者在《鵜鶘嘉瑋和淚水的聲音》(li ra mer ene Gawei)中困住沙丁魚、卻放任鵜鶘翱翔的洶湧海流,細看之下,會發現每件作品中的紋飾似乎都有類似的律動,但是圖騰卻都不重複,幾何紋飾的應用在Daniel 的手中發揮到了極致,極具巧思的背景設計也為Daniel 標幟出強烈的個人特色。

《鵜鶘嘉瑋和淚水的聲音》(局部)
《鵜鶘嘉瑋和淚水的聲音》(局部)

Glen Mackie和Daniel 都與凱恩斯的印刷大師Theo Tremblay合作,但和Daniel 不同的是,Glen的作品背景單純,因為他選擇將大量精緻的紋飾,應用在主角群身上。在《群蟹效應一》(The Githalai effect I)裡,爭先恐後想爬出黑盒子的蟹群彷彿各自帶著不同的繡飾的盔甲,但他們相同意圖的困獸之鬥卻只是作繭自縛,誰也沒有幫助誰離開那個地方。

《群蟹效應一》

Glen也擅長使用手工上色技巧來凸顯故事的主角。在《希蓋來臨》(The Coming of Sigai)中,希蓋與他的三個兄弟(坐在他的帽沿上)從約克角半島來到托雷斯海峽群島,回程時由於獨木舟不夠堅固,於是希蓋潛入水中,化身成雙髻鯊游回故鄉。從作品的色調我們可以發現還有另一位主角,那就是畫面下方、以鱷魚之姿現形的妻子麻優(Maiu)。麻優和希蓋分別來自Tudu島和Iama島,《希蓋來臨》也表現出兩個島嶼在傳統服裝和文化上的密集交流。

《希蓋來臨》
《希蓋來臨》(局部:鱷魚妻子)
《希蓋來臨》(局部:希蓋的兄弟)
《希蓋來臨》(局部:希蓋本人)

Glen Mackie和Daniel O’Shane的作品,不只讓我們看到原住民藝術中重要的圖騰紋飾,透過雕刻刀,他們也把屬於族群的故事和文化,呈現在澳洲觀眾眼前。

RYE LIN ART & TRANSLATION

www.ryelinart.com

展覽|2017 國家展:新澳大利亞藝術@馬車創意空間 The National 2017: New Australian Art @Carriageworks, Sydney

《2017國家展:新澳大利亞藝術》(The National: New Australian Art)是悉尼目前的重要大展,橫跨悉尼三大美術場館:新南威爾斯美術館(AGNSW)、澳洲當代藝術博物館(MCA)以及馬車創意空間(Carrigeworks)。在澳洲當代藝術博物館展區的展覽目前已經結束了,今天先針對Carriageworks展區的展覽做介紹。

前些日子在Carriageworks幫忙照看展場,搭擋是個血統複雜的澳洲人(有澳洲、英國、中國等血統),因為這次展覽是完全以澳洲本國籍藝術家為主,剛好也針對澳洲策展環境聊了幾句……。

如同前面所說,展覽全是澳洲籍的藝術家,但他們不一定是白人或澳洲原住民血統,其中也包含了移民後裔。

Claudia Nicholson “All I Have Are Dreams of You”
Image Source: https://claudianicholson.com/All-I-Have-Are-Dreams-Of-You

在進入黑白盒子展間之前,門外的第一件作品《All I Have Are Dreams of You》便是由澳洲籍、哥倫比亞裔的Claudia Nicholson所呈現的錄像及類似沙畫的作品,結合限時演出的舞蹈表演、木屑、亮粉以及音樂,為訪客們帶來熱烈的歡迎儀式。

藝術家本人其實希望透過作品,紀念已故歌手Selena Quintanilla,鮮豔的色彩彷彿Selena穿著的服裝,作品中的英文句子也是來自Selena作品中的歌詞。

拉姆許作品 Ramesh’s works
Photo by Rye

接著踏進的是黑盒子展間,展出斯里蘭卡裔藝術家Ramesh Mario Nithiyendran的大型裝置作品。結合霓虹燈、塗鴉、紙板、網球等等既街頭又休閒的元素,不帶一絲嚴肅的將情色、網際網路、時尚、性別意識流動等議題呈現在觀眾眼前。

穿過Ramesh Mario Nithiyendran的成人童話世界,進入了大大的白盒子空間,裡頭最吸睛的,無非就是Jess Johnson和Simon Ward創作的魔法陣式環形錄像舞臺了。

Jess Johnson & Simon Ward “Whol Why Wurld”
Photo by Rye

在這五組矩形螢幕圍繞的舞臺上方,也繪製了如同宗教儀式般的圖樣,螢幕中則播放了奇幻又不科學的肢體動作動畫。

卡拉・狄更斯《抗爭俱樂部》(2016) Karla Dickens “Fight Club” (2016)
Photo by Rye

進入入口的右手邊方向,是原住民藝術家卡拉・狄更斯(Karla Dickens)盾牌一般的作品。她使用最平實的材料(垃圾桶蓋)表達強烈的呼喊。展覽官網介紹了她的簡歷,但在這邊我不想透過性別及社會標籤去認識她,就讓大家看看她的作品,試著去想見她創作時深沉的心情。她作品中也強烈的訴說酒精之於澳洲人是如何重要、種族暴力及過去蠻橫的歷史(根據當地朋友的說法,澳洲這邊的高中課程,可沒有教他們多少屬於「他們」的歷史呢)。

卡拉・狄更斯《抗爭俱樂部》(局部)(2016) Karla Dickens “Fight Club” (2016)
Photo by Rye
卡拉・狄更斯《羈絆》(2015) Karla Dickens “Bound” (2015)
Photo by Rye

他另一系列的作品則是同一側牆上掛著的帆布衣衫,混雜各種素材,從人類的毛髮、塑膠梳子人造蕾絲、黃銅手鐲、牛齒…每件衣服都是一種羈絆,一種女性之所以在一段關係中委屈權權的羈絆:慣性、女性的社會角色、婚姻、小孩、歸屬感、經濟來源(順序和作品陳列次序無關)。

再往前走則是賈斯丁威廉斯(Justene Williams)的裝置作品,進門前門口立了一個小標:內含閃爍裝置,請自行判斷是否觀賞。

賈斯丁・威廉斯《金屬之泣》(2017) Justene Williams “A Metal Cry” (2017)
Photo by Rye

這件作品一樣也結合演出活動,一面高矮參差的電視牆播放著演出的錄像,而演出時的服裝則被穿在一旁的人形模特上。人偶帶著些許詭異和擾動,零散的佇立在展間,彷彿隨時要再次舞動起來。

賈斯丁・威廉斯《金屬之泣》(2017) Justene Williams “A Metal Cry” (2017)
Photo by Rye
賈斯丁・威廉斯《金屬之泣》(2017) Justene Williams “A Metal Cry” (2017)
Photo by Rye

最裡面的作品是Heath Franco的錄像《LIFE IS SEXY》,大約十多分鐘,一樣也有觀賞警語,這次是因為含有裸露畫面。

Heath Franco “LIFE IS SEXY”
Image source: Galerie pompom

作品源自一趟美國之行,Franco的超現實戲謔美學在他個人出演的錄像作品裡表露無遺,荒謬卻又日常,結合了強烈的性慾及幻想。上面有一小段作品節錄,真心推薦大家點進去感受一下Franco作品中迷人的荒唐。

以上是Carriageworks展區中我個人偏好的作品。週日也會帶大家到最後一個展場——新南威爾斯美術館走走看看,也會再另外寫一篇展覽介紹。敬請期待啦。

Rye Lin Ting-Ru

Merrylands, NSW

28/06/2017

展覽|四月初在雪梨gaffa的三個小展覽 Gaffa’s exhibitions lighted up this April @Townhall, Sydney

愚人節當天來到位於雪梨Townhall的gaffa,坐擁整棟建築物的gaffa為藝術創作提供許多的機會。

空間簡介

作為澳洲最大的珠寶飾品共同工作空間之一,一樓(Ground Floor)提供了許多金工器材和設施,以小時或天數計費,出租給創作者當工作室;也會不定期舉辦基礎的銀飾創作課程,其實想想身在雪梨還是滿幸運的,處處充滿創意和活力,之後如果比較有時間和預算,也會想來這邊上課、玩玩銀作飾品 : )

樓上(1F)的展場則隔成四個可以獨立展示的空間,通常會有三到四檔展覽同時展出(可以想見他們的藝術行政有多麽忙碌)。展覽內容等等下面再細說。

而其餘的空間有的開放給藝術家作為工作室場地,提供基本燈光設備、電力以及wifi網路,也有浴室和廚房等設施,也有機會共享gaffa的網路宣傳資源。由於鄰近雪梨市中心,場地也常會出租新書發表、品酒會、或是慈善募捐等各種活動使用。活動內容多元,看了都好希望可以在這裡工作呀。

當期展覽

如同剛才所說,這裡同時有四檔展覽,風格及媒材也大異其趣。

“The Sunroom”

第一間展場的展覽名為 “The Sunroom”,目前展出的是Luciana Smith的繪畫作品,我好喜歡她陰影的表現方式,質樸童趣的畫風也很療癒。

Luciana Smith / Sleepover at St. Vincents / 2016 / acrylic on canvas, 30 x 30 cm
(image from gaffa’s website)

Luciana近年的作品都融合了抽象描繪和寫實的再現,加上大膽的用色風格,讓人過目難忘。展覽介紹

“Standing”

第二展場是由Emily Galicek所策劃的聯展《Standing》,囊括了Renda Samuels, Emily Galicek, Hannah Mckellar, Natalie Synnott, Shireen Taweel以及Zoe Wong六位藝術家的作品。

Brenda Samuels / Tampons / 2017 / Oil on Canvas / 30 x 30 cm
(image from gaffa’s website)

要不是昨天棉條用完了,跑去逛了一圈後買了這個牌子,不然對這個完全無感。果然還是要多深入一個地方的生活才能更加理解他們藝術作品裡的指涉。

在這個策展題目下,除了繪畫之外,還有多件刺繡、金屬雕塑、以及複合媒材作品,策展人Galicek希望這些作品能從不同的角度述說女人的生活如何被勞心(情緒)、勞力(身體勞動)的事物交互影響,同時也想凸顯女人在社會分工中經常被視為「照顧者」這種有問題的刻板印象。

Hannah McKellar / Detours III / 2016 / embroidery on linen / 25 x 15 cm

三件刺繡作品並列在白牆上,真的非常美!

“Living Room”

第三間房間展示的是Katie Saunders的繪畫作品,稍微和她聊了一下,原來她所選用的畫布是二手商店買到的壁紙,難怪看起來磨損得很嚴重,原本還以為是運送時疏忽了,實在是我多心了呀。

Katie告訴我,她在畫作上呈現的都是棲息地受到威脅的生物,而另一方面,選擇襯底的標準很單純,僅以能襯托畫作主角為主。

Katie Saunders / Rhinoceros / 2017 / Oil paint, wallpaper, canvas / 37 x 75 cm

『內部空間其實依附於外部空間而存在,但對於環境的侵略以及對於野外生物的衝擊,往往不是我們優先考慮的範疇。我想討論的是環境和保育的問題。』(Katie Saunders,2017。林庭如譯)展覽介紹

小結

三個展覽都很小巧,看得輕鬆無負擔。發現了這樣充滿創作能量的地方也讓人心情非常好!

下次有來雪梨,不妨到這邊走走看看。而且隔兩條街就是有名的Queen Victoria Building了,裡面也有很好逛的小餐具店、美食街和各大品牌駐點銷售唷。

林庭如
Rye Ling Ting-Ru
20 April 2017
Parramatta, Sydney

展覽|《Today Tomorrow Yesterday》@MCA, Sydney

沒記錯的話應該是第二次到MCA看展。

還記得第一次因為約了朋友在附近的車站(Circulay Quay)碰面,時間有點趕,三層樓的展廳我只待了一個多小時左右;這次的時間比較充裕,一路待到MCA關門,但還是來不及好好看完同檔期的兩個展覽,有點可惜呀。

MCA是Museum of Contemporary Art Australia的縮寫,這裡也是藝術愛好者到雪梨必訪的景點之一,真心認為這裡的策展概念都很明確,作品本身也很值得一看。MCA即將在今年的11月邁向25周年,屆時有機會到雪梨的人一定要到這裡來看看。

Image result for MCA AUSTRALIA
Source: Wikipedia

美術館一樓(澳洲說法是Ground Floor)入口左側寫滿了MCA贊助者的名字,也擺上了一個樂捐箱,歡迎觀眾自由樂捐。這裡的展覽大多都是免費入場,11月3日開始的一檔新展覽《Connect with Everything》是少數需要門票的展覽。

接著走上二樓就是服務台了,每期展覽的小手冊都可以在這邊索取到,也會有工作人員簡單為你介紹當前的展覽。

以下會介紹MCA本期的收藏展,《Today Tomorrow Yesterday》。

《Today Tomorrow Yesterday》

開展日期:1 September 2016

展覽門票:免費入場

地址:140 George Street, The Rocks, Sydney NSW 2000

開放時間:Mon-Wed 10am-5pm / Thu 10am-9pm / Fri-Sun 10am-5pm

《Today Tomorrow Yesterday》展覽位於「Level Two」(三樓),是以MCA的藏品所策劃的展覽,整個展包含四十多位藝術家的作品,時間上也從1960年代跨越到現在。策展的核心命題在討論當今的藝術發展受到過去的哪些影響,有的展廳展出的作品是以當代的手法重新詮釋的原住民歷史,有的則呈現了二十世紀前半葉竄紅的前衛藝術時至今日的影響……每個展廳都從不同的角度剖開「現在-過去」這個偌大的時間維度,為觀眾呈現不同的思考模式。

展覽的命名其實是受到黎巴嫩藝術全才Kahlil Gibran的作品影響,身兼藝術家、哲學家及作家身分的Kahlil Gibran曾在書中寫下:「昨天不過是今天的回憶,而明天是今天的夢境。」策展人認為,這段文字感覺也像在描述美術館從過去到現在,在收藏澳洲當代藝術方面所承受和完成的挑戰。

Stuart Ringholt《Untitled》(Clock), 2014. Photo credit: MCA

走進展廳看到的第一件作品,便是Stuart Ringholt的巨大時鐘裝置《Untitled》(Clock)。

作品討論的是時間的計算/定義方式:在這件裝置裡,Ringholt將一小時訂為45分鐘,一天訂為18小時;而當一天從24小時變為18小時,那人們的一天雖然會變短,但擁有的日子卻變多了。(一個很有趣的概念,但我時常不敢想這種會扭轉世界時空秩序的事情,每每想到都會很頭痛呢。)

透過這件作品,他除了扭轉我們對時間的普遍認知,試圖顛覆人們對標準時間的想像之外,也想闡述「時間」終究是一種人類共同定義的產物,這個定義即便舉世皆同,人們在日常生活裡對於時間的感受卻也不盡相同。「快樂的時光總是過得特別快」,而沉痛的、緊繃的、沮喪的那些時刻,卻度秒如年。Ringholt提供給大眾另一種對於時間的測量和感知的方式。

Marco Fusinato《Parallel Collisions》, 2008. Photo Credit: MCA
 

Marco Fusinato的作品能夠以多種方式展演,既是視覺藝術也能以表演的方式呈現。在左側的展牆上,他彷彿重塑了圖片的時空,將原本的照片或樂譜重新拼貼成黑洞螺旋般的圖像,觀者彷彿也能跟著這樣的螺旋輾轉跳進另一個時空。

已經被演奏過的樂譜被扔到地上,形成的漩渦群也更加符合我們對於自由穿越不同時空的想像。

Ricky Swallow《Caravan》

Ricky Swallow的作品《Caravan》乍看之下我以為是金色老鼠,走近一看才發現是氣球。
氣球的存在原是短暫且帶有強烈的特定目的的,Swallow卻以黃銅將其重塑,使氣球成為能夠恆久存在的物件,且不同於氣球原本在慶典活動上的裝飾功能,Swallow的氣球雕塑游離了建築物、籬笆、禮物等物件,獨立的置放於它們本身即能被展演的角落,靜待觀者走向前感受他們靜默的派對氛圍。

Fiona Hall《Manuhiri (Travelers)》

漂流木由河流流向大海,卻再次被浪潮拋回岸邊,成群堆疊,看上去就像是動物的屍骨一樣呀。它們離開原本生活的森林準備往海洋前進,受到大海的重塑之後再次被送回紐西蘭東北角的陸地,隨後,在藝術家Fiona Hall的精心安排下,又再次被賦予新的角色和任務。

漂流木的展牆後方是藝術家Vernon Ah Kee的錄像作品《tall man》,他重新剪輯與澳洲原住民生活相關的影像片段成為一個四頻道的錄像。

Josh Raymond & Joan Ross《Colonial Grab》

Josh Raymond和蘇格蘭藝術家Joan Ross生動有趣的錄像作品《Colonial Grab》也相當引人流連,透過詼諧的手法講述的,卻是殘酷的殖民故事。Ross簡短扼要地說道:「我不覺得你生活在澳洲可以不去想過去的歷史。每次我走到海邊,我都想像,生活在這個天堂般的地方,卻在某一天,突然有了殖民者。」
作品一開始是由貴氣逼人的女子拉開序幕,她穿著鮮黃螢光色的華麗蓬蓬裙禮服,和飾有浮誇羽毛的高帽子,在拉霸機上隨機挑中了一片風景後,便開始自顧自地奪取及改造。

Bob Burruwal《Buya Male》

Bob Burruwal出生於澳洲北領地,他創作的主要訴求,是希望非原住民的族群能有機會認識原住民的文化。此次展出的作品《Buya Male》即為一例,這是當地居民在Marradirri慶典最後一天才會出現的晨星竿(morning star pole),族人在那個時候也會圍繞著竿子舞蹈,藉此讚揚過去勇於冒險的祖先們。附著於竿子上的羽毛像在和夜空中的繁星對話,環繞竿子的彩色圈圈也跟隨他們的舞蹈和音樂擺盪。

Hossein Valamanesh – Passing Time
Source: MCA

最後是做為主視覺的作品《Passing Time》,是Hossein Valamanesh於2011年的創作。這是一支四分鐘的錄像,藝術家在作品中以自己的手指不斷比出「無限」的符號,指頭不停翻轉,形成符號又拆開符碼,不斷循環。錄像作品被放置於黑色盒子中央,他希望觀眾能從不同角度觀看此件作品,也藉此拉近作品與觀眾的距離。

展覽總結

展覽的作品緊扣「時間」這個既抽象又具體的概念,透過不同的方式演繹時間的流逝以及被凝結的片刻,也再再引領觀眾回溯自身的、國家的、或是特定對象的過去和歷史。回到展覽的標題《Today Tomorrow Yesterday》,展覽最後想要觀眾看見的,也許就是一個又一個的昨日(Yesterday)軌跡吧。

林庭如,2016年9月23日

展覽|雪梨畫廊特區一日遊 Day Trip to Gallery Precinct @Paddington, Sydney

這次是第三次拜訪雪梨了,先前兩次去了Art Gallery of New South Wales(AGNSW)和 Museum of Contemporary Art(MCA),都是美術館類的機構;也去了複合式經營的攝影藝術空間Australian Centre for Photography(ACP)。以前看展主要都在美術館,後來因為在藝術博覽會工作的關係,漸漸開始對畫廊產生興趣,也越來越常跑畫廊看展,所以這次來雪梨的目標就換成商業藝廊,主要去了Redfern和Paddington這兩區。這篇會介紹Paddington的部分。

畫廊特區指路牌。Photo by Rye

在雪梨的Paddington有一個畫廊特區,大約是從1960年代就開始聚集了,目前這裡開了八間畫廊,非常密集。

這一帶的步調很悠閒,也沒有林立的高樓伴隨在側,畫廊各自盤踞一到兩層樓這類不高聳的矮房屋,靜靜的隔街對望。有些畫廊甚至有很美的後院,半開放式的空間讓陽光直接灑進展間,真的好美,在那邊工作很幸福吧。

Martin Browne Contemporary 畫廊一角。Photo by Rye

那就從這個擁有半開放式空間的Martin Browne Contemporary開始說起吧。

MARTIN BROWNE CONTEMPORARY

Exhibition 1: Joanna Braithwaite《Social Animal》

Date: 1-25 September 2016

Hours: Tuesday-Sunday 10:30am-6pm

Add: 15 Hampden Street Paddington, NSW 2021 Australia

Photo by Rye

一樓的展間主要展示了兩位藝術家,一進門看到的Joanna Braithwaite應該是超級強打,作品賣得很好,這次的個展名稱是《Social Animal》,主要以北極熊瀕臨危機的生活環境為題材,搭配其他像是樹懶、狗、鯨魚等動物畫作,所有動物皆以非常擬人的手法呈現。

這次展覽Braithwaite總共展出了23件2016年的新作,除了很多大尺幅的作品之外,小件的作品也一應具全。

Exhibition 2: Lucas Grogan

Date: 1-25 September 2016

Hours: Tuesday-Sunday 10:30am-6pm

Add: 15 Hampden Street Paddington, NSW 2021 Australia

《The Wrestlers》(2016)
Source: Martin Browne Contemporary’s website

裡面的展廳是另一位藝術家Lucas Grogan的個展,Grogan的畫作一系列都是藍藍一片,使用各種插圖將整幅作品填得滿滿滿,仔細觀賞的話其實會有些壓迫感,但倒也饒富趣味。有點宗教感又有點神祕,很多細節穿插其中,等著觀眾慢慢發現。

SARAH COTTIER GALLERY

Exhibition 1: Jamie North《Remainder》

Date: 8 September – 8 October 2016

Hours: Tuesday-Saturday 11am-6pm

Add: 23 Roylston Street Paddinton, NSW 2021 Australia

Sarah Cottier Gallery日前才被藝術媒體Blouin Artinfo選為年度最頂尖畫廊之一,這次來雪梨沒道理不來看看!

Photo by Rye

同時間有兩個展覽,第一個是位在入口大廳的Jamie North雕塑及攝影展。North的作品使用了水泥、煤灰、大理石廢料形塑成盆栽般的雕塑,並植入澳洲當地植物,一系列作品共有九件,皆以〈Remainder〉為銘並加以編號;同系列的另一件作品〈Drifting to Void〉亦使用了同樣手法,但是做成燈塔的形狀,整個系列作品擺在一起有種巨石陣的感覺,漫步其中也很有風味。(男友覺得像練習踢足球的障礙裝置…)

兩旁牆上則掛上了North的攝影作品來輝映,這系列影像都以山峰和縈繞在側的煙霧為拍攝對象,以黑白底片來表現。很喜歡他照片裡微微騷動的幽靜,山峰和前面提到的雕塑作品相互對話,很有整體感。
整個系列的件數不多,可供銷售的版次都只有三個。

Exhibition 2: Simon Barney《Paint Drawings》

Date: 8 September – 8 October 2016

Hours: Tuesday-Saturday 11am-6pm

Add: 23 Roylston Street Paddinton, NSW 2021 Australia

Photo by Rye

從右方的走廊彎進去可以看到第二個展間,展示了Simon Barney的彩色抽象繪畫作品。
翻了一下Sarah Cottier幫藝術家出的作品專冊,質感和設計都非常棒!書裡面可以看到很多Barney的黑白繪畫作品,其實比起目前正在展售的作品,我更喜歡那些黑白的畫作,線條簡單卻不似此次展出的作品般抽象,可以看到他將生活物品簡化並以線條重新構成的表現功力。

Photo by Rye

JUSTIN MILLER ART

Hours: Wednesday-Sunday 10am-5pm

Add: 10A Roylston Street Paddington, NSW 2021 Australia

這間畫廊主要是以銷售二手作品為主,所以也沒有固定策展。不過也有機會看到大師的作品,像是Sidney Nolan的畫作剛好也有在銷售!它的對面就是Martin Browne Contemporary,所以其實真的很方便,順道進去逛逛也相當不錯。

Photo by Rye
Photo by Rye

有看到幾件喜歡的雕塑作品,這邊雕塑作品的賣相都很好呢,下次有機會還是會想再進來看看的。

來到Paddington的這一天剛好是風和日麗的下午,陽光輕輕柔柔的灑在特區的街道上,是很優閒舒適的一個午後呢。聽JUSTIN MILLER ART的藝廊員工說這邊總共有八家畫廊,還沒來的及造訪的五家就等下次再去逛逛囉!

林庭如,2016年9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