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鏡頭下的東歐》@澳洲攝影中心 Ex & Post – Eastern Europe Under the Lens @Australian Centre for Photography

#NOTE#
For English version please refer to the following paragraph.


在雪梨的倒數第二天終於來澳洲攝影中心了!
懷著非常期待的心情呀!!
搭車時也很緊張,根本很少人會來這,沒人知道這是哪的感覺XD
問路人她也不知道,只好根據google map給我的時間亂猜亂下車了。

但我成功到達目的地啦~~


In the last two days in Sydney, I went to the Australian Centre for Photography(ACP).
I was so excited about this!!
I felt anxious when I boarded on the bus because few people come here and it seemed like no one knew where it is XD
I’ve asked a passenger sitting next to me about this building but she got no ideas, I tapped off from the bus based on the ETA time google map gave me. But I made it! I was there for ACP! Yay!




看了三個展,一個是拍香港雨傘革命;
一個是來自東歐攝影家的聯展,主題是共產主義以及資本主義之下的世界;還有兩個藝術家的個人作品。

I took a look at three different exhibitions. The first one is about the umbrella movement in Hong Kong. Another one is a group exhibition of Eastern Europe photographers, featureing the communist and capitalist societies. And yet there are two more solo exhibitions for two individual artists.





那重點就放在東歐攝影家聯展:
《Ex & Post – Eastern Europe Under the  Lens》(暫譯:《鏡頭下的東歐:之前與之後》)
來自匈牙利、拉脫維亞、德國、斯洛伐克、烏克蘭等地的14個藝術家,共同參與由Sari Stenczer策劃的聯展。

「《鏡頭下的東歐:之前與之後》重點放在前共產集團掌控下的社會狀況,在轉向資本主義後面對的出社會主義後,如何以藝術以及攝影的方式實踐。」(以上是自己翻譯的希望沒錯嗚嗚)


Now I’ll focus on the group exhibition of the Eastern Europe artists–
“Ex & Post – Eastern Europe Under the  Lens”
14 artists from Hungary, Latvia, Germany, Slovakia, Ukraine, and so on, participated in this collaborative exhibition curated by Sari Stenczer.

Ex & Post – Eastern Europe Under the Lens takes focus on artistic and photographic practices in the former Communist bloc, surveying the current conditions and recent histories of conflict and socialism through to the transition into capitalist market-driven economies.”



Sasa Tkacenko《Perfect Ride》(暫譯:完美駕馭)

首先看到的第一個作品是來自塞爾維亞的Sasa Tkacenko所拍攝的一支五分鐘小短片
作品名稱是《Perfect Ride》(暫譯:完美駕馭)(2012,5:04 min)

場景是在一個廢棄的當代美術館,Contemporary Art Museum of Belgrade,
鏡頭跟著一個厲害的滑板玩家前進,從第三人稱的視野先帶出美術館的場域,一片白牆,大面積的落地窗,卻沒有任何作品在裡頭。跟著滑板客的步調,我們一一看到了美術館裡的不同展場,鏡頭跟著他上、下樓梯,跟著他厲害的滑板招式緩緩前進。有時候他一躍而起,挑過一張美術館的常見的長椅,而滑板跟著他的步調從椅子下滑過去,擁有精湛技巧的他帶著我們穿梭整座美術館。
而作品名稱使用了「完美」這樣的字詞,對比著如同空城、但原本應該是擁有許多華麗藝術品的美術館,非常的諷刺。
The first art work I saw after getting in is made by a Serbian artist named Sasa Tkacenko, a 5-min video called “Perfect Ride” (2012, 5:04 min)

The scene is at an abandoned art museum, Contemporary Art Museum of Belgrade.
The lens follows an excellent skater and moves as the third perspective, bringing out the different field of the art museum. We see a great white wall, a huge ceiling window, but not any art pieces inside. Following the skater, we have views on different galleries inside the museum. He goes up and down the stairs with brilliant skills, jumping over the long bench commonly seen in art museum while his skateboard runs thru the bench beneath him, and takes us to travel around the museum.

So now the word “Perfect” was mentioned as a title of this art work. If we compare this to the emptiness in the art museum now, compare to a place which is supposed to have lots of gorgeous art pieces in it, isn’t it sarcastic?




Andrej Balco《Suburbs》(暫譯:城郊)


接下來是我很喜歡的一組攝影作品,來自斯洛伐克藝術家Andrej Balco的《Suburbs》(暫譯:城郊)(2005-2006)

他拍攝了住在擁擠公寓區的不同住家,在看似共同的空間裡,人們依舊試著做出不同的、屬於自己風格的房間擺設。
這些公寓是過去1970年代的建築產物,但在今日,即使缺乏足夠的生活機能以及工作機會,人們仍舊住在這狹小的空間裡,繼續生活著。
策展人說,「Balco的這個系列不僅有趣,也很敏銳的表達出一些東西。這些照片拍攝於他們共有的私密空間,透過這些作品,我們可以看到在相同環境裡的極為個性化、客製化的『方形空間』。」

我很喜歡他的鏡頭語言以及整個作品的陳設方式,不過他並沒有特別做什麼樣的陳設啦,只是作品的順序排列得很有故事性,從左上第一張作品依照S型的順序往下看,鮮豔的色彩從室內跳到戶外再跳回室內,暖色系和冷色系的作品交互搭配著,彷彿是要訴說沉重的主題,卻給人異常輕快的感覺。

The next piece is my favorite one. Andrej Balco from Slovakia, “Suburbs” (2005-2006)

He takes snapshots in the crowded blocks of flats. In this shared space, people try hard to personalize their private rooms and make them as unique as possible.
These flats were constructed in the 1970s. Though “today they lack retail and employment opportunities,” they still live in these tiny houses.
According to the curator, “Balco’s series, constituted of funny but also sharp snapshots from these shared and private spaces, gives an insight into the varied possibilities for the personalisation of ‘cubes’.”

I like the visual language he uses and the layout of his works. He doesn’t do anything special for the arrangement, but the way he arranges his photos is pretty narrative. And the vivid colours jump from warm colours to cold tones, from indoor to outdoor, they are so interesting as well. It seems like he wants to convey a serious issue but he in the meantime gives us the sense of ease and delight.

 ▲ Andrej Balco 《Suburbs》(暫譯:城郊)


Tehnica Schweiz《Garage Project》(暫譯:車庫計畫)

匈牙利的攝影家Tehnica Schweiz使用了幻燈機,循環播放80張攝於車庫的作品,《Garage Project》(暫譯:車庫計畫)(2007-2009)

這些車庫來自1960至70年代的工業生產計劃,由工人搭建,並且供給工人居住;隨著工廠的私有化以及失業率的上升,這些位於匈牙利的車庫失去了原本存在的目的,卻有了新的功能。想暫時逃離家庭生活的男人群聚於此,新世代的青年也在這裡培養屬於他們的次文化。

「2007年,雙人攝影搭檔Gergely Laszlo和Tehnica Schweiz開始記錄這些車庫的內部裝潢,並且把這些深鎖於車庫大門之後、充滿想像力的場景呈現在大家面前。」策展人如此敘述著。

Hungarian photographer Tehnica Schweiz chose a slide projector to present his works. There are 80 slides playing in loop, which he took in the garages. “Garage Project” (2007-2009) is its name.

“These garages built by and for the workers of the Duna Iron Works Factory in the late 1960s and 1970s. When the factory was privatised and the unemployment rate increased, these communal constructions lost their primary purpose.” However, they got new meaning these days. Men who escaped from family life gather here, and it’s also “a scene for alternative youth culture.”

As the curator said, “In 2007, the collaborative artistic duo Gergely Laszlo and Tehnica Schweiz started to document the garage interiors and to stage imaginary scenes of what could be found behind the locked doors.”

▲ Tehnica Schweiz 《Garage Project》(暫譯:車庫計畫)



Tamas Dezso《Notes for an Epilogue》(暫譯:終場記敘)

創作者Tamas Dezso同樣來自匈牙利,他為羅馬尼亞的貧富差距以及獨裁統治做了一系列的紀錄。透過承接這一連串變化的地景及人文風貌,他將當地居民的心理及生理掙扎記錄了下來。


照片的色調我非常喜歡,帶著憂愁的咖啡色及灰色調給人沉悶的感覺,但大片大片的風景卻又像是童話事故裡的場景一般,蒙著一層神祕的氣息。

Artist of “Notes for an Epilogue,” Tamas Dezso, comes from Hungary as well, and he documents the economic disparity and cruelest dictatorships of Romania. Through the landscapes and humanistic scenes, he records the psychological and physical struggles in the mind of the local resident.

I super like the tone in the photos. With a sorrowful brown and grey tone, they give me a sense of depressed; nevertheless, the magnificent scenes are so similar to the fairy tales and covered by a mysterious layer. 

▲ Tamas Dezso 《Notes for an Epilogue》(暫譯:《終場記敘》)



Kirill Golovchenko 《Muscle Beach》(暫譯:肌肉海灘

Kirill Golovchenko 來自烏克蘭,他拍攝了位於基輔的運動公園,在公園裡可以看到不同階級的族群,聚集在這邊健身,因為公園是免費的開放場域。
「在過去的蘇聯時代,你總是可以看到大量的運動員照片,或是健美身形的形象海報……」
位於基輔的市民運動公園是個很特別的地方,這個公園建於1970年代,目的是要創造一個共同的運動空間,而這個空間有著一萬平方公尺的面積,然而現在大部分的運動器材卻都是生鏽的了。

「這些在運動的人們同時帶著愉悅和痛苦,這些情緒就如同他們生存在烏克蘭的現況一樣。」


這件作品名稱是《Muscle Beach》(除了翻成《肌肉海灘》我不知道還可以翻成什麼XD)(2012)。
我沒有拍到這件作品,但不要搜尋它,如果你google的話你只會看到一個加州的海灘,好像真的叫做Muscle Beach XD。(好可愛啊,好像卡通Regular Show裡面會出現的名字XD)

Kirill Golovchenko, from Ukraine, he shoots the sports park in Kiev. People from different social statuses come to the park, cuz it’s free to enter.

“and their portraits align the joy and pain of bodybuilding to the joy and pain of Ukrainian situation.”


I took no photos for this art piece but please don’t google it. You will not gt anything except for real muscle man walked around the beach, so weird~~~ha



Lucia Nimcova《Exercise》(暫譯:體操)

 Lucia Nimcova是斯洛伐克的藝術家,她拍攝了一支小短片《Exercise》(暫譯:體操)(2007,5:53min),找了一些他們國家的老人,請他們回憶年輕時所學到的健康操,由她記錄下這些動作。這些農村的老太太好可愛,有人還會偷瞄別人XD;而另一個場景發生在飯店,由穿著西裝的經理們一起完成這些韻律動作。

透過這些機械式的動作,她想傳達的是他們過去被規範的集體記憶。這些規範透過比較有趣的、生活化的方式來箝制他們某方面的思想,而這個被制約的記憶就是健康操。

A Slovakian artist Lucia Nimcova shoots a short film called “Exercise.” (2007,5:53min)She got the elders from her country and made them recall the exercise they learned while young. She then documented their movements. These old grannies were so lovely that they did the exercise and some of them peeped on others to check whether their own movements were right or wrong. She got another scene in the hotel, making the suit-up managers do the same thing in their own reigns.

These mechanical moves were part of the confined and suppressed memory for the specific generation. Through this rather interesting way, the government control their thoughts and lifestyles.


▲ Lucia Nimcova《Exercise》(暫譯:體操)(2007,5:53min)




Iveta Vaivode《Somewhere on a disappearing path》(暫譯:在將逝之途的某處

Iveta Vaivode《Somewhere on a disappearing path》(2014),這件作品是一本手工攝影集,精美的裝訂和漂亮的封面讓人印象深刻。藝術家回到她母親和祖母生長的小鎮,試圖尋找過去的記憶,也拜訪了許久未見的遠親。透過這個偽造的記憶相冊,她讓我們看見一個童話般的故事場景,這些場景連結到非常完美的童年回憶(即便不一定是真實的,即便現實生活中不一定會存在/發生)。

這件作品讓我聯想到上次在非常廟看到陳文祺的展覽《偽日記》,我很喜歡這樣的概念呢!雖然不真實,但很美好。

A wonderful handmade photo collection made by Iveta Vaivode, “Somewhere on a disappearing path.” I was impressed by the beautiful cover and exquisite  binding. The artist went back to the city her mom and grandma grew up, managing to find out  the past memories, and by the way she visited many relatives which were not so close to her before. The beautiful children-book-like scenes in this fake photo album make the childhood memory clear to us — even it is not necessary to be true.

This piece remind me of an exhibition in Taiwan, which was made by Wen-Chi CHEN, called “Fake Diary.” He brought those wonderful little things together, even it’s surreal, it is still so wonderful.

▲ Iveta Vaivode《Somewhere on a disappearing path》(2014),相冊封面

▲ Iveta Vaivode《Somewhere on a disappearing path》(2014),相冊內頁




Ivars Graclejs《My Potograps》(暫譯:影像)

Ivars Graclejs,拉脫維亞的藝術家,他使用了明信片的方式來呈現作品,這些明信片都是你可以直接拿走的唷,我想這樣是一個很好的收藏方式,讓每個人都可以輕易地擁有一件藝術品。《My Potograps》(2005)

他表達的是近年來東歐的混亂社會現象,不管是政治或是社會上都充斥著奇怪的言論及舉止,但即使生活不完美,他們仍保持著他們特有的幽默感。

Based in Latvia, Ivars Graclejs present his works on postcards. And the point is, you can take them away! which I reckon is a good way to OWN an art piece. Everyone got access to own an art work easily.

He tries to demonstrate the chaos in the Eastern Europe nowadays. In political stage or in the society, weird behaviors are everywhere. But event though life are imperfect, they got their senses of humor to look on the bright side for life.


            ▲ Ivars Graclejs《My Potograps》(2005)





以上就是東歐攝影家聯展的部分了。整體來說我很喜歡這個展覽,他所訴說的東歐議題非常多元,我想這些社會現象其實發生於許許多多的國家之中,但是如何表達這些現象,對攝影家們來說是很難拿捏的吧。
就我自己來說,我很希望能夠把現在的社會樣貌拍下來,不管是我生長的台灣,或是現在待著的坎培拉都一樣,但是如何記錄城市,對我來說是個還沒有答案的問題,但我會繼續拿著我的相機前進,就像老生常談的那句話,多拍就對了。

So that’s all about this exhibition. In general I like this show so much, and the thing he tries to convey was the multiple social issues in Eastern Europe, and they are all diverse. The problems happening in Eastern European are in fact the common issues happening in some other where in the world. The thing is, how do a photographer document this phenomena precisely in their own way.
For I myself, I wish I could  document the humanistic scenes in the society, no matter cities in Taiwan, or my current city Canberra. But I haven’t find out my own answer to this question. However, I will keep on shooting as the old cliches goes. 🙂



最後,對於展覽有興趣的人可以看一下官網的介紹:
https://www.acp.org.au/index.php/exhibitions/88-exhibitions/exc-2/546-ex-post-eastern-europe-under-the-lens

Link attached below is their official website. Check it if you’re interested in ACP!

https://www.acp.org.au/index.php/exhibitions/88-exhibitions/exc-2/546-ex-post-eastern-europe-under-the-lens


ACP樓上是他們的教學空間,有暗房也有數暗,而且全部都是mac唷好爽噢!(不過其實在澳洲看到的lab幾乎都是mac,我學校宿舍的lab裡也都是,好羨慕~~螢幕好大好爽~~~)

展覽|《食物箴言:思想與食物》 @北美館 Testimony of Food @Taipei Fine Arts Museum

「食物箴言」企圖演練食物的語言、思想、符號,甚至去創造並演繹它自己的劇碼。這個展覽從形式、文本各種面向探索食物,並賦予食物本身一個角色,食物作為表演來觀看,讓觀眾去思考由食物所投射出的後設劇碼。正是在這樣的思維底下,展覽探索的不僅是食物的技術層面、形式或美學的呈現,更渴望藉由食物反饋、回觀人類底層的欲望,去展開一場知性/感性、理性/非理性等所有關乎人類生命的終極追求。

展覽的DM像是一本折頁書,整個展分成八個場景,分別是:信仰、欲望、文化、記憶、關係、墮墮落、知識和消費,如同劇本一般展開在觀者眼前。而這個劇本卻又像是點菜單,寫下每個場景的主菜,藝術家及其作品就是這些菜單裡的「主菜」。

場景一:信仰

(在入口的地方定時會有表演,但因為我沒看到所以先跳過不寫)

場景二:欲望

有四個藝術家的作品被放進這個場景。

何采柔的〈記憶過曝〉
五分鐘的錄像作品,循環播放著一個用手指頭肢解水果的女孩,蘋果、芭樂等水果,被她用手指頭戳開,硬生生的將它們剖半、揉捏,在黃色的美術館盒子裡播放著這支以鮮黃色為背景的影片。

王德瑜的聲響裝置〈No.78〉,在美術館中不定時播放。在欲望這個場景裡,策展人想要表達人類過量攝取食物的生理欲望,因此藝術家選用了打嗝的聲音,表達「滿足感」,

『打嗝在醫學上稱為呃逆,是由於橫膈膜出現陣發性和痙攣性收縮而引起。如果受到寒冷刺激、飽餐、大笑、吃飯過快和吃了乾/硬的食物後,都可能出現暫時性的呃逆。』(-wikipedia)

所以說,在這個展覽的背景裡,聽見這樣的聲響源自於過量的飲食攝入,以文化背景來看,這些飽餐後的聲響對於已開發國家來說或許習以為常,對於相對落後的地區人民來說,卻是不可能因為吃太飽而發生。
過量已成為現代人生活的問題,透過〈食物箴言〉這個展覽,我們從生理的、飲食的面相,再次看見這個事實。


有趣的是,這個打嗝的聲音還滿讓人身歷其境,走進某個展廳才開始聽到這個聲音的我,還以為是身邊愛打嗝的朋友也突然跑來了!哈!確認不是他以後,又以為是身後正在觀看〈複體-水果攤報白貂的女子〉這件作品的路人呢!
而這個作品出自藝術家侯怡亭,一旁擺設的是她的〈複體-誰的知識〉。兩件作品都是數位影像輸出後,再加上手工刺繡。刺得還滿精美的!導覽員說,這個作品試圖打破影像輸出的易複製性,也就是說,當加上了「手工」的成分,便不可能出現完全相同的作品了,我想它也挑戰了數位時代平面影像快速產生的特性。

場景三:文化

湯皇珍和謝東寧共同演出的演出,在展覽中以錄像呈現,名為〈生成〉。整件錄像似乎都是在表演烹飪節目裡的場景,我沒有看到最後。

另一件作品則是中國藝術家〈楊俊〉,由四張海報組成的〈飲、食、藝術、生意〉,這四張海報分別敘述了他與家人朋友共同經營的餐館、酒吧的商業故事,從創立到退出,又成立了全新的事業,跨足飲食、住宿,並且融入楊俊自己的設計巧思。第一家餐館名叫ra’mien,好像就是拉麵的意思,後來也有了ra’mien go這間以日本派出所為靈感的連鎖餐館。另一家餐館叫做ra’an,精心設計的外賣便當參合還在維也納當地掀起小小的潮流,只不過餐館在2005年已結束營業。楊俊的作品橫跨商業經營到藝術作品,名為〈巴黎症候群〉的計劃包含了同名作品、在德國萊比錫的咖啡館、北京藝博的裝置,以及一檔在廣州的展覽等等,包羅萬象,這個多才多藝的藝術家很讓人佩服!

場景四:記憶

這個場景只有一件作品,是由剛才的中國藝術家楊俊所拍攝的錄像,內容描述了他自己的生長背景。父母從中國移居到奧地利;原先是要搬到比利時的,那裡有他們的親戚,但在奧地利暫居等待證件時,卻發現無論是比利時或奧地利,對他們來說都是一樣的,『反正都不是中國,兩個都沒有價值。』對他們來說,他們思念故鄉,但是搬離故鄉卻又是他們到那裡的唯一目的,而原因在作品中沒有多作說明。

公共特性

對開設餐館的他們而言,一家人一起吃飯的時間已經不俱有私密的特性,他們和員工一起吃飯,『餐館員工成了家中的一分子』,而且對於生於西方世界的餐廳顧客而言,窺探他們這群經營中國餐廳的中國人究竟吃了什麼,也像是觀賞日常表演般,讓他們的用餐時間俱有公共的表演性了。

異國情調

片中也描述了對於異國文化的好奇和興奮。藝術家口述著他的維也納朋友如何期待進入他們家的中式餐館,以嘗鮮的心態點菜、吃飯,但是對那時的他來說,走進中餐廳,圖的也就是填飽肚子,別無他求。對他自己來說,和當地同學交換吃的三明治或午餐,才是他覺得最好的部分,他們家的三明治是他吃過最好吃的。

中國印象

當被問起中國人的飲食習慣,楊俊因為自小在國外長大,便也只能依著家中餐館的員工以及他自己的父作為回答的樣本,餐館工作人員在22:30才吃晚餐,讓他以為中國人都是在這樣晚的時間才吃晚餐。
而他父母對中國的印象也只停留在過去,他們在1970年代離開中國,因此『他們對中國的印象,停留在離開中國的那個時刻,成了某種鄉愁。』說到這邊,整個錄像的內容彷彿瞬間被點亮,有多少的鄉愁思念的是故鄉的食物,那些熟悉的夜市小吃、熟悉的早餐店和熟悉的街頭巷尾,以及出自母親的那些世界上最美味的午晚餐。對於離開故鄉的遊人來說,最能撫慰鄉愁的真的就是故鄉的食物了呀。

這件作品的名稱是〈回家-日常生活結構〉。短短將近17分鐘的錄像卻說了這麼多的事情,濃縮了作者的生長背景、家國意識、商業經營的日常經驗等等。影片以作者第一人稱的自述為主,時而又加入了和母親的通話,那樣的對話非常的日常、也非常的真實,真真切切的就是每個旅居外地的人一定會經歷的片段。視角卻從旁觀者的角度來觀看整個故事,走進餐館的客人形形色色、餐館內的中式裝潢、帶著同學們一起到自己家的餐館…清清楚楚地述說了他的個人生命歷程。
我非常喜歡這件錄像作品!

場景五:關係

一起吃飯總是能拉近人與人的關係,甚至可以談生意、喬事情。
袁廣鳴的〈預言〉(2014)是一件動力裝置,西式長形餐桌上擺滿了西餐餐具,刀叉餐盤酒杯香檳蠟燭…但也突兀地擺上幾雙筷子!
這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作品,這件白色的餐桌裝置會定時發出巨大的聲響,那是「拍桌」的聲音!所有餐具于此同時也都會稍加震動,就像真的拍桌一樣!原作的燭火礙於消防法規無法於館內呈現,還滿可惜的,如果點上燭火一定能讓場景更加真實。
回到前面所說的,一起用餐可以締結關係,但是在關係緊密的人群中,例如家人、親密的朋友,卻又可能成為破壞關係的聚會,一言不合,可能就從此不再往來了。

郭文泰的〈食戰〉是2015年的作品,由三件攝影作品組成。每張都已碎裂的、散亂的食物灑在趴在地上的演員身上。看上去其實還滿絢麗的,尤其是第一件作品,砸爛的是以充滿色素的奶油裝飾而成的蛋糕;^)

涂維政的〈情人節快樂-HAN DIN Chocolate〉是超大型的裝置作品!左右各有一個巧克力禮盒,裡面的巧克力卻是戰車或是步槍、手榴彈等等的造型,導覽人員說左邊是代表中國的武器、右邊則是台灣(我自己是看不太懂武器型號啦):「是巧克力變成武器,還是武器變成巧克力?」兩者的意義相差甚遠。對情人來說當然是以巧克力當武器啦,但是對於敵人或者潛在敵人來說,巧克力象徵的是利益、誘因,當這些成為武器,便是談判的開始,這樣的關係絕對不真誠。

場景六:墮落

陳慧嶠的〈罌粟花〉、黃博志的〈蛋白質男孩〉都被放進這個項目裡,罌粟是製造鴉片的原料,代表的是墮落,但它同時也有醫療的功效,而醫療卻又能延續人的生命。紅色罌粟花的花語是「安慰」,白色罌粟花則代表「遺忘」;另外導覽員也說,它代表豐腴的生命,也因此,這片人造罌粟花田中,擺放了一只嬰兒車,作為生命的象徵。

一旁黃博志的作品也是生命的另一種原型,這個原型便是精液。走進展廳,可以聞到精液的味道,看見堆疊在一旁的床墊和暗紅色的毛巾,以及好幾罐的漂白水。作者另外放置了一份B4印刷的〈偷書小卡〉和〈蛋白質男孩〉。〈偷書小卡〉說的是一個慣性竊盜販偷盜的原因是為了達到高潮的快感,在〈蛋白質男孩〉中,主角不斷閱讀著這個偷竊癖的病歷及自白。『更多時候他會斬釘截鐵地自己在手淫與偷竊中找到了相似性,來自麵包糕點製作過程中所帶來的啟發,由身理上的觸覺與心理上的幻覺所組成,甚至有點像愛情的關係?』

最後他也寫到,主角靠著食用櫻桃紅蟑螂來獲取他在夢遺時流失的蛋白質。
描述烹調蟑螂的過程有點唬人呀,字面上看起來似乎是很可口,但又覺得自己竟然會有這樣的想法,實在是好噁心啊。

場景七:知識

一個Salsa的健康生活形態App、拍攝蘋果樹的錄像作品還有跟珍珠奶茶有關的畫作。分別來自邵樂人、張暉明和廖堉安。那些珍珠奶茶被描繪成難喝的、不堪的飲品,喝下去以後不斷地嘔吐,或是〈無理的嘔吐演練〉、〈作假的嘔吐示範〉,是不是想挑戰既定認知裡對美食的定義呢?
Salsa真的提供了一些我不知道的健康訊息,也播放著發表會當時的錄影。剛剛把這個應用程式下載下來,不知道它還可以提供什麼資訊,有點期待,哈。

場景八:消費

王俊傑〈十三日羊肉小饅頭〉拍攝了一些奇形怪狀宮廷菜的製作過程。我有時很不解為何有些藝術家要認真的做一些古怪的事,把奇怪的幻想具象化等等,不過藝術就是各自表述,對我來說沒有意義的東西,可能還是有他想傳達的事情吧。

林明弘〈又涼又甜〉有兩件裝置組成,一個是插滿小風車的腳踏車,另一個則是腳踏車上的小餐車。餐車的背後是大型的平面攝影輸出,拍的是經營小餐車的過程和故事,粉紅色的背景也帶給人溫暖的氛圍,我還滿喜歡的!


劉信佑〈超級市場〉是24張黑白相紙輸出,裡面拍的都是腐爛的、或是沒人要的蔬果。


廖祈羽〈美好的一日〉有兩件錄像作品組成,分別是6分鐘及3分鐘,前者拍攝了很多人類活動的畫面,每個畫面裡都包含流動的液體,還有那些液體淋在劇中角色身上的畫面,最後會有許多繽紛的氣球一起緩緩升空,然後再跳到下個情節。分別有:走進森林裡野餐的情侶、獨自吃著早餐(?)的女人、胖胖的教練和女運動員以及最後喝著奇怪的藍色飲料的老奶奶。
3分鐘的錄像則是看似營養好吃的早餐,卻紛紛流出藍色綠色紫色等等的液體,看上去像是水彩,等到加了麥片的白色大碗被多彩的液體裝滿後,影片便結束。

展覽|陳文祺《偽日記》 @非常廟藝文空間 CHEN Wen-Chi – Authenticity Temporal Memory @VT Artsalon

陳文祺《偽日記》

展名:偽日記 Authenticity Temporal Memory 

展期:2015/03/3 – 2015/03/28
地點:非常廟藝文空間 VT Artsalon 
地址:台北市新生北路三段56巷17號B1
電話:02-2597-2525

影像存在於時空中的形態是什麼?是影像紀錄了時間?還是影像紀錄了空間?
影像一向是紀錄了什麼人、什麼事、看見了什麼。
時間不是扁平的影像,空間也不是,人在影像中是時間的死亡還是凝視?
凝結的、靜止的、活生生的…似乎都是喚醒記憶中的激素,對於時間的辯證是觀者思緒的複合向度。
這裡沒有光合作用,只有色素沈澱伴著珠光閃爍的銀鹽,紀錄著無法辨識的時間、空間與不曾存在的真實記憶。(節錄自作者所撰之展覽介紹)

有時候看攝影展,會想知道創作者想表達的進一步內容是什麼?如果註解寫得太多,有時候不自覺的會把焦點方在文字的閱讀上;如果沒有任何註解,又會懷疑自己對照片的解讀是不是如同藝術家所想。這次的展覽,藝術家陳文祺將黑白影像佐以詩句般的文字,並使用活版鉛字印刷來書寫自己的「偽日記」。
影片旁所註解的詩句,有些帶有嘲諷,有些又很真實。看似工整的詩句,卻又夾雜了英文字母或數字。
有些照片刻意的加上了污漬般的方框,雖然不太明白藝術家想表達的意思,但是日記本身就不是可以被他人理解的東西了吧。

如果「偽」的相對應是「真」,那像日記這麼私密的東西,我們要如何定義它的真假呢?
或者,這樣的私密敘述,真實或虛假,對於其他人來說,其實一點意義也沒有呢?

林庭如( Rye)

展覽| 張時瑜《動物潛行》@自由人藝術公寓

終於去了[自由人藝術公寓]了! 從知道他們之後就一直被綁在台北,昨天終於有時間過去看看。
從B1到2F都有展哦,B1展的是《人像計畫》,2F是蘭嶼攝影展,而今天最想看的畫展是在1F。


張時瑜《動物潛行》

展名:張時瑜《動物潛行》 展期:2015/1/15 – 2015/2/14 地點:自由人藝術公寓 地址:台中市五權路594號 開放時間:週三(Wed.)至週日(Sun.) 13:00-21:00

(門口的小布置還滿可愛的,喜歡那隻飄在空中的鳥XD)

畫面中的小驚喜

對我自己來說,她的作品並不是看第一幅就能馬上認同她的美學,但是慢慢往下看以後,發現她的用色和筆觸都很有趣,時不時也在畫面中塞滿小驚喜。
潛行者 X 陷入泥淖(壓克力顏料,91 x 117 cm,2014)


冒出的泡泡像是要欲言又止的對話,而正面凝視著觀者的動物(羊?),心理狀態是不是也正是如此呢?




作夢者 X 對話(壓克力顏料,72.5 x 91 cm,2014)

我很喜歡這樣的天空,流動性的色彩讓這場對話多了一堆風雲變色的神祕氛圍。
打翻了的藍色瓶子,流出的液體又是什麼呢?

畫面中的小水滴、色彩豐富的桌子、地平線上的綠色礦石(?)等等,
都增加了作品的趣味,也讓嚴肅的氛圍緩和了一些。

藍色的鹿群

發現自己對於藍色還是完全沒有抵抗力,下面要介紹的三個作品,主角都是藍色的鹿,好喜歡
而這些鹿一樣代表著人類行為和情緒,取代了許多應該由「人類」所飾演的畫面主角。
在作品中,他們統一被稱為『潛行者』。

潛行者 X 圍繞(壓克力顏料,82 x 92 cm,2014)

一群人在密閉式的池水中不停繞著圈,時而濺起水花,也一直波動著漣漪。

粉絲系的紫色大山也營造一種華麗的氣息,和現代的生活也有關係嗎?
像我們這些在絢麗的城市裡不停徘徊的都市人群。




潛行者 X 反(壓克力顏料,115 x 135 cm,2014)


像是中國傳統故事般的場景安排,兩大主角從雲霧中露出身影,背景則是雄偉的高山。
不過這裡的雲霧卻像豹紋一樣華麗,利用刮除顏色之類的技巧,讓本來應該很磅礡的雲霧多了一點俏皮和滄桑,
而這兩種似乎不太應該放在一起的意象,卻是我在欣賞作品的當下,真真實實感受到的氛圍。



潛行者 X 原地游(壓克力顏料,92 x 82 cm,2014)

我想這件作品也和圍繞一樣,表現了一些徘徊的情緒,
但這裡以一個游泳池式的方形盒子將鹿群(人群)限制在狹小的空間,於是更增加了「滯留」的意象。

不同於圍繞般聚焦於山林大池,這裡則是以人工的盒子將主角滯留於畫面中,
相形之下,更像是窒息於人類自己所建立的現代高樓中的社會寫照。



透過動物的身份隱藏著人類行為的意義和心理,她如此說明著:

以「動物潛行」為題旨,「動物」作為一個象徵的形象,「潛行」影射自我內心不可見的反射狀態。以動物的形象替代人自身的動物性狀態,這樣的狀態是一種偽裝的形象,隔閡著自我與外界的連結,當外來的衝擊試圖打破這層隔閡,就會悄悄喚醒隱藏的「動物性」。 這一系列的作品中,動物在每個場景中有著不同的存在精神,是個人的圖像、自我的分身、鏡中的形象,或是所愛之人的變形;畫面中的無機物,是一個異次元空間,可自由穿梭但不可捉摸,如桃花源般的窗口。資訊爆炸、虛實交錯的時空,每個關係物之間的虛實越來越模糊,一切幻象在真實世界中不安定的遊蕩。

對比起人類的狂妄,透過這些作品,我們看見人類其實仍是脫離不了動物性,所以我們應該更謙卑的反觀自己。



林庭如( Rye)
藝術生活◪ https://ryeryedesign.blogspot.tw/|
攝影作品◪ Flickr:https://www.flickr.com/photos/90883252@N03/|

展覽|第四屆台灣國際錄像藝術展《鬼魂的迴返》@鳳甲美術館

2014第四屆台灣國際錄像藝術展
[鬼魂的迴返]
Taiwan International Video Art Exhibition 2014
The Return of Ghosts

在嘉義當兵的朋友回台北,就約了一起去看展。
其實是我第一次去鳳甲美術館呢。
算是滿偏僻的地方啦,附近還有森永的工廠。
鳳甲美術館在一個辦公大樓的11樓,由邱再興文教基金會所創辦。
創辦理念是希望讓社區更有藝術氣息,也會定期舉辦藝術活動。
像這次的展覽,就有在附近的文武廟舉辦相關的導覽,感覺是很用心在推動藝術的組織。
          展名:第四屆台灣國際錄像藝術展[鬼魂的迴返]
          策展:龔卓軍、高森信宏
          展期:2014/11/1-2015/01/25
          地點:鳳甲美術館 Hong-Gah Museum
          地址:台北市北投區大業路166號11樓
          電話:02-28942272
          開放時間:10:30-17:30(週一休館 Closed on Monday)
          網站:https://www.twvideoart.org/ 
一上樓就看到服務台前聚集了一群人,原來剛好遇上14:00的導覽,還滿幸運!
這次的導覽是由呂佩怡老師為大家介紹作品和展覽概念。
西方世界的文化在近代引領潮流,變相壓迫了世界其他角落的傳統民俗文化正當性,無法眼見為憑的民間信仰流失在嚴謹的科學中,但是那些信仰貨真價實的存在呀。
比科學更貼近人們的生活,比科學更為人所熟知,卻不像科學般為人頌揚 :^P
官方展覽介紹:
2014年台灣國際錄像藝術展「鬼魂的迴返」,可視為對過去三屆展覽的延續。透過了「居無定所?」、「食托邦」以及「憂鬱的進步」,台灣國際錄像藝術展累積了針對現代生存問題以及現代性發展的討論厚度。本屆「鬼魂的迴返」則是嘗試探尋現代性空間之外的敘事可能,並藉此回望由現代性敘述、全球化以及新自由主義所構成的現代世界。面臨全球化的現代史,在現代化的進程中,吸納了西方科學語言以及理性辯證式的邏輯,將之轉化為形塑世界的工具;在這種知識結構中,諸如泛靈論、超自然經驗、巫覡祭儀以及神鬼之說等思想及實踐,皆會被輕易的斥責為迷信或偽科學而加以排除。鬼魂的徘徊學,即是發展非現代影像敘事的一種努力。

近年來,「泛靈論」在歐美藝壇成為了熱門話題;一方面是為了理解被西方現代社會所長期掩蔽的文化結構、二方面是借之來理解現代消費文化中的拜物教傾向。然而「泛靈論」在台灣或非西方社會中,雖然被學院或知識階級所排除,卻是常民生活中的開放性景觀。也因此,在台灣重談泛靈及神鬼之說,自有其脈絡上的殊異性必須加以梳理;對於台灣創作者而言,鬼神世界並非遮蔽、隱晦的歷史謎團,而是具有普遍身體經驗的生活文化空間。面對這個特殊性,台灣及亞洲的創作者,往往將鬼魂的幽靈式主體,視作處理歷史檔案、以及政治現實的敘事方法。
看到的第一件作品就是門口李基宏的《九月的工作》(2014)
影像交疊的方式有如鬼魂的造訪,這樣的造訪似乎是在模糊真實與虛幻之間的界線,模糊科學技術與民俗幻象的界線。
現今的影像生產的方式已和過去大不相同,我們可以輕易地使用修圖軟體具象化腦中的想像,而那些畫面擬真得無法辨識。那世界上還有眼見為憑的存在嗎?看的見的就能代表真實嗎?
許家維《鐵甲元帥:靖思村》(2013,10 min)

在馬祖北竿龜島的蛙神信仰也被許家維以錄像記錄了下來,我好喜歡蛙神的造型噢!
水上的驅魔儀式在傍晚的幽暗天色下重現,火把點亮了儀式,也讓畫面變得溫暖,降低了觀者對幽暗和未知儀式的恐懼。
這件作品被掛在展場正中央,對策展人來說,是很有意義的作品。
陳依純《林水源傳奇第一、二、三集》(2013-2014,15分)
陳依純的三件作品佔滿了一個展間,以動畫呈現家族的私人故事。
我很喜歡她的影像風格耶!
敘事的速度很緩慢,但畫面美得讓人眼睛閒不下來,試著在有限的時間裡看遍畫面裡的人事物。
『…在晶體的環形敘事結構中,讓觀者的身體以幾近觸覺的方式觸及她的家族記憶…』
拼貼式的敘事手法,剪接了她外公的回憶片段,外公的個人傳奇彷彿沒有起始也沒有結束。
畫面中的紅鶴呆呆的伸縮脖子,超級搶戲,哈。
Monira Al Qadiri《苦痛之父》(2013,6分30秒)

來自科威特的Monira Al Qadiri
融合傳統的阿拉伯悲情風格,自己則是以變性裝扮出現在錄像中,跳著奇怪的舞步,配上白痴白痴的台詞,算是一種愚蠢的戲謔(嗎?)
FLATFORM的作品我也很喜歡,《57.600秒,不可見的夜與光》(2009,5分25秒)
迅速變化的白天黑夜到底是怎麼做到的呀!
還有印象很深刻的《鬼》(2013)
是以色列藝術家Ran Slavin的作品
(本來想錄一小段下來嚇朋友,結果自己錄到一半就被嚇到了QQ)
這次的展覽以符咒為設計的主視覺,以道教傳統很常出現的顏色(符咒的黃色)做為整本手冊的基底手冊的側邊也印刷了符咒的圖樣。
也許我們總是害怕被貼上迷信的標籤,卻還是無可避免的遵循著大大小小的民俗教誨。我們總那麼說:寧可信其有。
我想我們還是會畏懼吧,這樣的畏懼也許真的源自於不了解,就像古人為了合理化難以解釋的自然現象,而編造了許多說法來安慰自己、安定社會;到了今天,科學論述解釋了宇宙的運行,卻仍然無法解釋某些神秘的自然現象,那到了最後呢?我們是不是就選擇以科學觀排斥民俗、忽略這樣的信仰?
以台灣來說,像是觀落陰這樣信仰在民間廣為流傳,相信很多人也都經歷過。也許不是百分之百的相信這樣說法,相信親人真的透過婆婆的嘴巴,把想說的話告訴我們,說著對我們的牽掛…但是這樣信仰也曾經支持了好多好多人,透過信仰,人們找到了慰藉和前進的方向。
我們都知道,信仰也是一種社會規範,然而傳統的信仰卻被汙名化,策展人說,這些汙名來自於『西方科學語言與理性辯證式的邏輯,將之轉化為形塑世界工具…泛靈論、超自然經驗…皆會被輕易地斥責為迷信或偽科學而加以排除。』
然而基督宗教不也是一種信仰嗎?
當社會越是進步,我們越是被教導要尊重多元的文化,這也涵蓋了宗教的層次。
最近也一再一再的在不同課堂中學到這樣的觀念:世界太多元了。
就連性別都不能以二分法一概論之,何況是宗教呢,世界三大宗教以外還有許許多多的信仰,每一種都該被尊重。
這次的展覽也算是一種紀錄吧,記錄著屬於我們的信仰形式,它們也許很片面,卻能提醒我們重新回頭看看自己的文化。
林庭如( Rye)
藝術生活◪https://ryeryedesign.blogspot.tw/|
攝影作品◪ Flickr:https://www.flickr.com/photos/90883252@N03/|
商品販售◪ Pinkoi:https://www.pinkoi.com/store/ryerye|

攝影集|盧彥鵬老師《Sense of Presence》

花了點時間看完剛拿到的攝影集,是盧彥鵬老師的《Sense of Presence》
裡面收錄了彥鵬老師2005-2012的攝影作品。
第一部分是《記憶●迷失》2005-2008
那些關於焦慮、擔心的畫面讓我心裡也好浮躁,總想著會不會看不完這本攝影集?
畫面裡堆疊的各種元素若近若遠大概也是造成我心情浮躁的原因吧
《石頭的記憶》2009

這個系列裡彥鵬老師的夫人饒凌華創作了故事的主角,而彥鵬老師為主角加了故事背景,
透過前後景的呼應與互動,完成了他們的創作。

他們的小女孩也是這樣成長的吧(超級活潑好動的小女孩!)

〈破裂〉
藝術作品裡的情緒很內斂,好像有話要說卻不知道想表達什麼,弄得我心裡好焦躁

〈一祗眼睛〉
霧濛濛的景色色調明明很輕,我卻覺得好濃烈。
岩石或樹木堆疊,前頭的那祗眼睛好像也想看清楚後方迷茫的風景吧?不知道老師是不是也想從中找尋什麼呢
(image from_https://pic1.183read.com/data/magazine/43/31743/79/485979/article_images/b1318fbdbbf7d200c9a0be7bc9502c78.jpg)
〈一張臉〉
《山●霧》系列(2008-2010
對我來說就像在欣賞中國傳統的水墨畫,但我不太懂水墨就是了。
《空●氣Open Air》2011-2012

(image from_https://www.cpanet.org.cn/cms/upimg/userup/1201/16092S2C94.jpg)

〈枯枝〉是我滿喜歡的作品,當然我本來就很喜歡枯枝了,
只是老師將它們安排在畫面中的位置、霧氣堆積的方式,讓整個《空●氣Open Air》系列作品顯得更加自在,也更貼近真實。
〈枯枝—廟宇〉像是童話故事裡的城堡場景,好喜歡呀!

(image from_https://www.seegallery.net/productfile/2014060814084503-%E5%A4%AA%E5%A7%A5%E5%B1%B1.jpg)
〈太姥山〉很有中國的味道,
讓我想起小時候看的中國影集—張衛健主演的西遊記裡的場景。
寺廟系列看著看著,看到了南普陀寺,終於是一個我去過的地方了!
〈南普陀之二〉是拍攝池子裡的小石頭和小造景,在老師的相紙上顯得好精緻可愛。
末幾頁收錄了老師這四個系列的其他作品,最大部分是《記憶●迷失》這個系列,
大概也因為這系列的創作期最長吧,是200508年的作品。
那這個系列哩,不管是〈面具〉、〈墳〉、〈移動的樹〉還是〈黑橋〉我都很喜歡,
大概是因為裡面有『人』的元素吧!
我始終還是喜歡那些有人的溫度的影像,
比起風景,畫面中的人總是能讓人感覺作品更貼近自己,也能偶爾把自己投射進去。
畢竟現實生活太現實了,偶爾還是會需要一下童話故事或烏托邦來寄託自己吧:-)
看完了整本作品,心裡很佩服彥鵬老師。
也回頭想了一下自己。
當我不斷不斷的閱讀,卻還沒有時間整理好這些思緒。當我不斷不斷的拍照,也還沒能好好的整理那些作品。
但是這些最終都將成為我記憶的一部分,無論我是刻意的想留下這些記憶,或是它們自然的留在我腦海裡。
希望自己能被這些養分滋潤,像我所崇拜的藝術家老師們一樣:-)
林庭如
2014-10-27

展覽|小南風《仨人 家 感動,捕捉比旅行更重要的事》@中友誠品

這是一個小小的、關於私攝影的展場
老闆說,這次多半是紀念照,『呈現一家人一起旅行的感覺為主。』

《仨人 家 感動,捕捉比旅行更重要的事》

展期:2014/5/05 – 7/31
地點:中友店11F櫥窗/11F玻璃樓梯 /12F迴廊

駐店藝術家:葉子菲&林禎慶帶著四歲的女兒,在日本京都進行一個月的生活旅行,在異國城市的地圖裡,留下美好的足跡。
女兒想去動物園,我們就帶著野餐去,我們想去咖啡館,就帶著書和畫畫本,一起聊天談心,這樣像極了日常的旅行,不趕,不為收集風景,也不採買紀念品。 在旅行的細節中,帶著女兒,感知人事時地物的美好,
我們看到了更多的彼此,醞釀了更多的愛和關懷。

(截自中友誠品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EsliteB009/photos/a.648713855181729.1073741852.502009599852156/667246749995106/?type=1&theater)

其實[中友誠品]滿大的啦~有兩層樓
那老闆的攝影作品就分布在書店一根一根的白色柱子上
散落式的分布很適合這樣的主題
像旅行一般,走走停停看看。

(對了!照片裡的妹妹很可愛噢!
是老闆的女兒~超級萌~~~)

作品以拍立得的樣式直接輸出,很有臨場感,好像妹妹就在面前開心的抱著布娃娃的感覺!

雖然作品都是小小件的旅遊紀念,但是看完所有作品還是花了好些時間呢。
還記得回台中前剛好聽到老闆說他在[中友誠品]有展覽
也剛好和我返鄉的時間重疊到,於是當下就決定跑去看了!
老闆說,這次不是以個人的身分發表攝影作品,因為他想要的是創造一種氛圍
一種屬於[小南風]這個品牌的氛圍!

那[小南風]的氛圍究竟是什麼呢?
答案就在師大的小巷子裡,大家有空可以去逛逛~ヽ•´з`•ノ♬

林庭如(黑色小麥 Rye)
在我心裡我是一個藝術家。|

藝術生活◪https://ryeryedesign.blogspot.tw/|
攝影作品◪ Flickr:https://www.flickr.com/photos/90883252@N03/|
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rye.rye.design|
美食吃吃◪ instagram:igoodplay01|
商品販售◪ Pinkoi:https://www.pinkoi.com/store/ryerye|

展覽|楊雅淳個展《Park》@田園城市風格書店 Yo Yang Solo Exhibition @Garden City Bookstore

楊雅淳Yo Yang

日本多摩美術大學畢業的攝影師

起先是在她個人的粉絲專頁上看到這個消息,讀完展覽的介紹文案就下定決心去看了!
是一個關於腐敗和凋零的展覽唷。
展名:楊雅淳個人攝影展《PARK》
展期:2014/7/12 – 8/03
地點:田園城市藝文空間
地址:台北市中山北路二段 72 巷 6 號 B1
電話:02-25319081
開放時間:週一至週五 10:00-12:00/ 13:30-18:30;週六、週日 12:00-18:30
活動頁面: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277812322401971/permalink/287047758145094/

許許多多的人眼裡看到的都是花的鮮豔、果實的甜、事物的美,可是仍是有一群人,會低下頭看著曾經美好卻正處於凋零狀態中的一切。包括我自己也會。
而雅淳她拍下了這一切過程。就像她在介紹裡頭說的:「人們都喜歡最美最盛開的狀態,但在綻放後的演化過程到死亡前後的凋零腐敗,我都覺得非常好看。」
第一面牆是這次展覽的海報,在一樓的店面可以買到唷。
緊接這是三幅大型輸出的作品,和幾幅獨立布置的作品﹒。我最喜歡的是一幅最左邊拍攝食用完的水果果核,有點像是桃子或是李子吧?被置放的一團衛生紙上,這樣的畫面也許我們習以為常,但是看著殘存的果實把水果剩餘的水分和色彩渲染在白色的衛生紙上,梅紅色、石榴紅、朱紅…小小的果實就能表現出好豐富的漸層,這不是很美嗎?還有果實殘存水分表現出來的晶透感…一切我都好喜歡!
接下來的兩面展牆掛著滿滿的A4大小的作品,一面77張,另一面56張,或直或橫的被放在牆上。
我覺得看她的攝影就像在欣賞畫作,一幅一幅,不是很講究的那種構圖(其實我也不知道很講究的構圖是怎樣啦哈),但妳就是可以看到安排式攝影所傳達的巧妙,她的顏料不是水彩不是油彩,而是一顆一顆腐爛的水果、一朵一朵凋零的花,也許再摻雜些許的人造物品,像是便利貼、紙膠帶…
我很仔細的把每一張作品都看了一遍,我每一幅都好喜歡呀!被放置在梯子上、桌子上、裝進透明塑膠袋或索性就黏在牆上…使用了吃剩下的蝦子尾巴蝦子頭、被蟲咬了一口的紅色果實、玉蘭花枯黃的花瓣、爛成黃褐色的香水百合….如果單單只看一幅作品大概無法感受吧!但是當所有作品集結在一起,它的力量好大好大,它們說著如此真實而沉重的時間故事,卻又是那麼般詼諧輕鬆的演繹。但那些確確實實都是(或曾經是)生命呀!
就像年老的長者,妳望著他們的皺紋心裡偷偷覺得很美;這些植物果實花朵也都是一樣呀,腐爛的樣子也是歲月給它們的痕跡,只是相較於人類,它們的時間不是一年一年的計算,他們沒有那麼長的生命週期,也許是一週一週甚至是幾天的時間就演繹完一齣生命的戲劇,但他們也確確實實的存在過呀!
我很喜歡這個展,有時候覺得和自己的想法很接近(人們總是很喜歡把自己投射到喜歡的作品裡,包括音樂包括故事包括圖像作品…^_^),就是說,我發現自己也會去拍那樣的東西,那些枯萎的花枯萎的草、殘破的牆壁、老舊的建築….試圖去找出它們的美好,而不是讓它們只因為不再完美而被遺忘。

像是這個吧!

 點選圖片有原post連結哦
我在影格裡看見外婆家的梅花開了
/plum in frames/

還有這個~~(後來也把它做成明信片:【不完美的美麗】)

我很喜歡拍地上的花
因為我覺得自己跟她們很像

雖然不完美
仍然希望有一些美麗能被別人看見

一些人就好

/i prefer those flowers on the ground
cuz i feel they resemble to i myself

although not being perfect,
we still long for a glance.

even though merely several guys/

沒想過會有人為了這些不完美的事物做了一系列的拍攝,感覺心裡有某見信念被實踐了,透過藝術家楊雅淳的相機,也透過她的想法,所以很喜歡這些作品唷,幾乎每張都好喜歡!
[田園城市]一樓有販售這次展出的攝影集唷。

2014-08-09 新增
呀~買到了!
其實這是我人生中第一本自己買的攝影集呢!
翻著翻著覺得很幸福,喜歡這種可以觸碰到的藝術 (V)(́◉◞౪◟◉‵)(V)
(而且有雅淳的簽名哦~~ ^_^)

林庭如(黑色小麥 Rye)
在我心裡我是一個藝術家。|

藝術生活◪https://ryeryedesign.blogspot.tw/|
攝影作品◪ Flickr:https://www.flickr.com/photos/90883252@N03/|
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rye.rye.design|
美食吃吃◪ instagram:igoodplay01|
商品販售◪ Pinkoi:https://www.pinkoi.com/store/ryerye|

閱讀|林人中-非典型作者論與市場定位的雙向道

 是一篇針對幾米音樂劇《地下鐵》的個案研究,收錄在師大表藝所教授群的專書〔一表新藝-表演藝術個案研究集〕中。

 幾米音樂劇《地下鐵》改編自幾米的同名原著繪本《地下鐵》,由〔人力飛行劇團〕的黎煥雄先生當任導演及編劇。



 
 那這篇研究主要是在探討幾米的品牌效應、陳綺貞在當時所代表的非主流文化,以及編劇對作品本身意義的詮釋,所形塑出的市場效應以及藝術評論。

 文章中提到,現今的評論多建構於一套特定的評論標準之上,當市場中一個缺乏明確定位的作品被產出時,會讓評論家開始感到困惑。比方說,幾米音樂劇《地下鐵》,本身挾帶著幾米的品牌意象以及陳綺貞的文化定位,在2003年演出的當時,代表著大眾喜好與非主流的雙重意義,那這樣“灰色地帶”的作品,到底會被放在商業化的藝術形式中討論,還是能夠被單純歸類到劇作本身的內部意義及藝術價值中比較呢?
 但是劇場作品的文本當然不能單單仰賴幾米的原著作品就能執行,必須是以“加法”的形式,增添更多的故事情節及人物來完成,那這些都出自於編劇之手,可以看成是編劇對於原著作品的詮釋。
 這篇文章的結論說:「繪本的與音樂劇的《地下鐵》作為藝術作品,無論是否在市場面上談,他都擁有可供越聽者自由詮釋的空間與自由。」(到這邊是作者的主要概念。)
 
 只不過編劇在這裡所提出會說所想展現的意義,比起劇作所挾帶的明星光環,到底是哪個比較容易被看見呢?
 關於詮釋或評論當然又是另一個很長的故事了。先不論好壞二元的市場分析,帶有更多意義的藝術評論總是因人而異因時而異,觀眾對於作品的評論當然會很所謂的「專業」評論不盡相同,評論本身也都沒有絕對的對或錯。

 那我學到的是,現今評論體系會在面對例如這樣“非典型劇種”時,缺乏坐標而面臨窘境。以及創作中的一切,無論是演員、創作方法等等都可能被視為一種“符碼”,而這些符碼對於外在的觀感會形塑出非常大的意象,也可能因此對觀者產生或說留下很不同的印象。

20131109 
 

展覽|2013台北藝術攝影博覽會 Taipei Art Photo Show

搭了一早6:30的車上台北
趕著TAPS最後一天展期


展期:
2013-09-19 – 2013-09-22
展覽地點:
台北市花博爭豔館(捷運圓山站1號出口)
開放時間:
2013/9/19~9/21 10:00~18:00;2013/9/2210:00~17:00

展覽由[TIVAC]主辦
[TIVAC]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影像展演空間
從西元1999年成立以來
舉辦了大大小小的國內外影像展覽

第一次去那邊的時候是為了看荒木經惟的『緊縛/遺作空二』雙系列個展噢!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php?fbid=367972813295205&set=a.339959902763163.82902.327647477327739&type=3&theater

回到TAPS
TAPS為Taipei Art  Photo Show的縮寫
也就是台北藝術攝影博覽會

這次總共有來自10多個國家,50多位藝術家共同參展
手法也都大不相同

{ B區 }

一進門先從B區開始逛
走道B4的時候,張宏聲先生很熱情的在展間幫大家導覽
他主要的攝影思維是「心像攝影」
也就是說,他重視的是景象背後的情緒
把兩朵荷花比喻成愛情的等待和關懷
把花苞看作是舞者的裙襬….

我很認同的是他對於思考的重視
而不是為了拍一張美麗的照片而拍照

[新光三越文教基金會]帶來了歷年首獎的作品
其中我最喜歡的是2007年的首獎
方義雄先生所拍攝的[廟宇祈神光影之美]

中華文化下的廟宇建築都十分華麗
記得年初到鹿港也試圖拍下那些多彩的壁畫、精巧的雕刻
可是總覺得拍不出喜歡的感覺。
這次看到方義雄先生的作品,覺得他好厲害啊!


方義雄 2007 [廟宇祈神光影之美]
(圖片取自: https://culture.skm.com.tw/event/2007photo/display.htm

2008年首獎作品
廖建寧 [後現代的飲食]我也很喜歡
有點嘲諷式的小幽默真的讓人會心一笑呢!

再來,B12的馮君藍先生
是這次我最喜歡的藝術家之一!
以人為主題拍攝作品,卻不是要拍攝他們的肖像

他本身是牧師
透過教會活動,認識了許多教友
而教友也成為他人像作品的主要演員
協助他拍攝出宗教經典裡頭的故事場景


馮君藍 [在去而不返已先]
(圖片取自: https://www.tac-art.com/?htm=eartcontent&gid=20

使用黑白的方式攝影
在免除色彩的干擾後,情緒更得以突顯出來

看著他的訪談短片,覺得他是好真誠的人呀!
不管事說話或是攝影作品
都流露出很濃很濃的真情在裡面
看完覺得好感動!!

Ajay Kumar Sharma是來自印度的攝影師
這次展出的作品使用了特殊的顯影劑法
展間也使用類似水彩紙(還是其實就是水彩紙?)的紙張做為表現
不同於其他大幅使用畫框、名紙的攝影師
他因而顯得簡單樸實,讓人印象深刻

刻意地把幾幅畫作掛歪,只使用一根別針讓照片隨意地懸掛著
也讓他[果亞計畫]中的漁村作品顯得寫意生動

我個人很喜歡看系列作品
畢竟單幅照片所能描述的故事太少也太過偏頗了

同樣展出系列作品的還有徐欽敏先生
[迷走]系列作品拍攝了幾個大主題
包括了海岸線的風景、不再使用的海上建物(讓我馬上聯想到蚊子館計畫呵呵)等等
https://www.uart.org.tw/uart/show/show/2006/S027.html

我相信一個故事的強度必須由許多章作品的集結才可能被完整的描寫
在廣度上才會有憑據
在深度上也才有機會踏進去了解

老師說他通常都是展系列作品為主
畢竟「單幅畫作的時代已經過去了!」
下半年有個全新的計畫,也將是以系列為主軸展開
雖然不是我親自拍攝,但相信一定會很好玩!

{ C區 }

來自英國的Nick Veasy使用了x光為手法,拍攝了一系列的照片
讓人們可以透視到物體內部結構的樣子

Nick Veasey
(圖片取自: https://sussle.org/t/Nick_Veasey

澳洲的Emma Hack擅長人體彩繪
巧妙地在3D與2D兩種空間狀態下轉動畫筆
Gotye的MV [Somebody That I Used To Know]就是請她協助製作的唷!!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8UVNT4wvIGY

許怡慈的[家庭記憶]在[2012台北美術獎]時就看過了

也是非常有趣的作品
透過拍攝外太空的地球圖像,再放大出她從小生長的區域
搭配著小時候的故事做成了一幅幅屬於她個人記憶中的『微歷史』


許怡慈 [家庭記憶]

{ A區 }
摁其實是有A區的
但是我最後打,為什麼呢?

因為是最後才去看的
我個人非常喜歡看展覽但是我有個小毛病就是
如果看展之前沒吃東西的話看到一半會很餓然後就亂看
G_G

好啦反正我就沒認真看A區了
但是[SNAPPP]帶來了好多台相機哈哈我覺得好可愛


SNAPPP攤位


SNAPPP攤位

重點是放在大賣場的推車上
感覺會是很新奇的購物體驗哈哈;^)

打完了這篇之後
[TAPS 2013]也差不多結束了

攝影真的是很複雜的東西
但同時你也可以說它很單純簡單

很多東西都各有擁護者
如同音樂、如同其他各種藝術
你不能去斷定哪樣的照片才是最好的
但是至少你可以從中找到你最喜歡的

這樣就有動力可以往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