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陳文祺《偽日記》 @非常廟藝文空間 CHEN Wen-Chi – Authenticity Temporal Memory @VT Artsalon

陳文祺《偽日記》

展名:偽日記 Authenticity Temporal Memory 

展期:2015/03/3 – 2015/03/28
地點:非常廟藝文空間 VT Artsalon 
地址:台北市新生北路三段56巷17號B1
電話:02-2597-2525

影像存在於時空中的形態是什麼?是影像紀錄了時間?還是影像紀錄了空間?
影像一向是紀錄了什麼人、什麼事、看見了什麼。
時間不是扁平的影像,空間也不是,人在影像中是時間的死亡還是凝視?
凝結的、靜止的、活生生的…似乎都是喚醒記憶中的激素,對於時間的辯證是觀者思緒的複合向度。
這裡沒有光合作用,只有色素沈澱伴著珠光閃爍的銀鹽,紀錄著無法辨識的時間、空間與不曾存在的真實記憶。(節錄自作者所撰之展覽介紹)

有時候看攝影展,會想知道創作者想表達的進一步內容是什麼?如果註解寫得太多,有時候不自覺的會把焦點方在文字的閱讀上;如果沒有任何註解,又會懷疑自己對照片的解讀是不是如同藝術家所想。這次的展覽,藝術家陳文祺將黑白影像佐以詩句般的文字,並使用活版鉛字印刷來書寫自己的「偽日記」。
影片旁所註解的詩句,有些帶有嘲諷,有些又很真實。看似工整的詩句,卻又夾雜了英文字母或數字。
有些照片刻意的加上了污漬般的方框,雖然不太明白藝術家想表達的意思,但是日記本身就不是可以被他人理解的東西了吧。

如果「偽」的相對應是「真」,那像日記這麼私密的東西,我們要如何定義它的真假呢?
或者,這樣的私密敘述,真實或虛假,對於其他人來說,其實一點意義也沒有呢?

林庭如( Rye)

展覽| 張時瑜《動物潛行》@自由人藝術公寓

終於去了[自由人藝術公寓]了! 從知道他們之後就一直被綁在台北,昨天終於有時間過去看看。
從B1到2F都有展哦,B1展的是《人像計畫》,2F是蘭嶼攝影展,而今天最想看的畫展是在1F。


張時瑜《動物潛行》

展名:張時瑜《動物潛行》 展期:2015/1/15 – 2015/2/14 地點:自由人藝術公寓 地址:台中市五權路594號 開放時間:週三(Wed.)至週日(Sun.) 13:00-21:00

(門口的小布置還滿可愛的,喜歡那隻飄在空中的鳥XD)

畫面中的小驚喜

對我自己來說,她的作品並不是看第一幅就能馬上認同她的美學,但是慢慢往下看以後,發現她的用色和筆觸都很有趣,時不時也在畫面中塞滿小驚喜。
潛行者 X 陷入泥淖(壓克力顏料,91 x 117 cm,2014)


冒出的泡泡像是要欲言又止的對話,而正面凝視著觀者的動物(羊?),心理狀態是不是也正是如此呢?




作夢者 X 對話(壓克力顏料,72.5 x 91 cm,2014)

我很喜歡這樣的天空,流動性的色彩讓這場對話多了一堆風雲變色的神祕氛圍。
打翻了的藍色瓶子,流出的液體又是什麼呢?

畫面中的小水滴、色彩豐富的桌子、地平線上的綠色礦石(?)等等,
都增加了作品的趣味,也讓嚴肅的氛圍緩和了一些。

藍色的鹿群

發現自己對於藍色還是完全沒有抵抗力,下面要介紹的三個作品,主角都是藍色的鹿,好喜歡
而這些鹿一樣代表著人類行為和情緒,取代了許多應該由「人類」所飾演的畫面主角。
在作品中,他們統一被稱為『潛行者』。

潛行者 X 圍繞(壓克力顏料,82 x 92 cm,2014)

一群人在密閉式的池水中不停繞著圈,時而濺起水花,也一直波動著漣漪。

粉絲系的紫色大山也營造一種華麗的氣息,和現代的生活也有關係嗎?
像我們這些在絢麗的城市裡不停徘徊的都市人群。




潛行者 X 反(壓克力顏料,115 x 135 cm,2014)


像是中國傳統故事般的場景安排,兩大主角從雲霧中露出身影,背景則是雄偉的高山。
不過這裡的雲霧卻像豹紋一樣華麗,利用刮除顏色之類的技巧,讓本來應該很磅礡的雲霧多了一點俏皮和滄桑,
而這兩種似乎不太應該放在一起的意象,卻是我在欣賞作品的當下,真真實實感受到的氛圍。



潛行者 X 原地游(壓克力顏料,92 x 82 cm,2014)

我想這件作品也和圍繞一樣,表現了一些徘徊的情緒,
但這裡以一個游泳池式的方形盒子將鹿群(人群)限制在狹小的空間,於是更增加了「滯留」的意象。

不同於圍繞般聚焦於山林大池,這裡則是以人工的盒子將主角滯留於畫面中,
相形之下,更像是窒息於人類自己所建立的現代高樓中的社會寫照。



透過動物的身份隱藏著人類行為的意義和心理,她如此說明著:

以「動物潛行」為題旨,「動物」作為一個象徵的形象,「潛行」影射自我內心不可見的反射狀態。以動物的形象替代人自身的動物性狀態,這樣的狀態是一種偽裝的形象,隔閡著自我與外界的連結,當外來的衝擊試圖打破這層隔閡,就會悄悄喚醒隱藏的「動物性」。 這一系列的作品中,動物在每個場景中有著不同的存在精神,是個人的圖像、自我的分身、鏡中的形象,或是所愛之人的變形;畫面中的無機物,是一個異次元空間,可自由穿梭但不可捉摸,如桃花源般的窗口。資訊爆炸、虛實交錯的時空,每個關係物之間的虛實越來越模糊,一切幻象在真實世界中不安定的遊蕩。

對比起人類的狂妄,透過這些作品,我們看見人類其實仍是脫離不了動物性,所以我們應該更謙卑的反觀自己。



林庭如( Rye)
藝術生活◪ https://ryeryedesign.blogspot.tw/|
攝影作品◪ Flickr:https://www.flickr.com/photos/90883252@N03/|

展覽|第四屆台灣國際錄像藝術展《鬼魂的迴返》@鳳甲美術館

2014第四屆台灣國際錄像藝術展
[鬼魂的迴返]
Taiwan International Video Art Exhibition 2014
The Return of Ghosts

在嘉義當兵的朋友回台北,就約了一起去看展。
其實是我第一次去鳳甲美術館呢。
算是滿偏僻的地方啦,附近還有森永的工廠。
鳳甲美術館在一個辦公大樓的11樓,由邱再興文教基金會所創辦。
創辦理念是希望讓社區更有藝術氣息,也會定期舉辦藝術活動。
像這次的展覽,就有在附近的文武廟舉辦相關的導覽,感覺是很用心在推動藝術的組織。
          展名:第四屆台灣國際錄像藝術展[鬼魂的迴返]
          策展:龔卓軍、高森信宏
          展期:2014/11/1-2015/01/25
          地點:鳳甲美術館 Hong-Gah Museum
          地址:台北市北投區大業路166號11樓
          電話:02-28942272
          開放時間:10:30-17:30(週一休館 Closed on Monday)
          網站:https://www.twvideoart.org/ 
一上樓就看到服務台前聚集了一群人,原來剛好遇上14:00的導覽,還滿幸運!
這次的導覽是由呂佩怡老師為大家介紹作品和展覽概念。
西方世界的文化在近代引領潮流,變相壓迫了世界其他角落的傳統民俗文化正當性,無法眼見為憑的民間信仰流失在嚴謹的科學中,但是那些信仰貨真價實的存在呀。
比科學更貼近人們的生活,比科學更為人所熟知,卻不像科學般為人頌揚 :^P
官方展覽介紹:
2014年台灣國際錄像藝術展「鬼魂的迴返」,可視為對過去三屆展覽的延續。透過了「居無定所?」、「食托邦」以及「憂鬱的進步」,台灣國際錄像藝術展累積了針對現代生存問題以及現代性發展的討論厚度。本屆「鬼魂的迴返」則是嘗試探尋現代性空間之外的敘事可能,並藉此回望由現代性敘述、全球化以及新自由主義所構成的現代世界。面臨全球化的現代史,在現代化的進程中,吸納了西方科學語言以及理性辯證式的邏輯,將之轉化為形塑世界的工具;在這種知識結構中,諸如泛靈論、超自然經驗、巫覡祭儀以及神鬼之說等思想及實踐,皆會被輕易的斥責為迷信或偽科學而加以排除。鬼魂的徘徊學,即是發展非現代影像敘事的一種努力。

近年來,「泛靈論」在歐美藝壇成為了熱門話題;一方面是為了理解被西方現代社會所長期掩蔽的文化結構、二方面是借之來理解現代消費文化中的拜物教傾向。然而「泛靈論」在台灣或非西方社會中,雖然被學院或知識階級所排除,卻是常民生活中的開放性景觀。也因此,在台灣重談泛靈及神鬼之說,自有其脈絡上的殊異性必須加以梳理;對於台灣創作者而言,鬼神世界並非遮蔽、隱晦的歷史謎團,而是具有普遍身體經驗的生活文化空間。面對這個特殊性,台灣及亞洲的創作者,往往將鬼魂的幽靈式主體,視作處理歷史檔案、以及政治現實的敘事方法。
看到的第一件作品就是門口李基宏的《九月的工作》(2014)
影像交疊的方式有如鬼魂的造訪,這樣的造訪似乎是在模糊真實與虛幻之間的界線,模糊科學技術與民俗幻象的界線。
現今的影像生產的方式已和過去大不相同,我們可以輕易地使用修圖軟體具象化腦中的想像,而那些畫面擬真得無法辨識。那世界上還有眼見為憑的存在嗎?看的見的就能代表真實嗎?
許家維《鐵甲元帥:靖思村》(2013,10 min)

在馬祖北竿龜島的蛙神信仰也被許家維以錄像記錄了下來,我好喜歡蛙神的造型噢!
水上的驅魔儀式在傍晚的幽暗天色下重現,火把點亮了儀式,也讓畫面變得溫暖,降低了觀者對幽暗和未知儀式的恐懼。
這件作品被掛在展場正中央,對策展人來說,是很有意義的作品。
陳依純《林水源傳奇第一、二、三集》(2013-2014,15分)
陳依純的三件作品佔滿了一個展間,以動畫呈現家族的私人故事。
我很喜歡她的影像風格耶!
敘事的速度很緩慢,但畫面美得讓人眼睛閒不下來,試著在有限的時間裡看遍畫面裡的人事物。
『…在晶體的環形敘事結構中,讓觀者的身體以幾近觸覺的方式觸及她的家族記憶…』
拼貼式的敘事手法,剪接了她外公的回憶片段,外公的個人傳奇彷彿沒有起始也沒有結束。
畫面中的紅鶴呆呆的伸縮脖子,超級搶戲,哈。
Monira Al Qadiri《苦痛之父》(2013,6分30秒)

來自科威特的Monira Al Qadiri
融合傳統的阿拉伯悲情風格,自己則是以變性裝扮出現在錄像中,跳著奇怪的舞步,配上白痴白痴的台詞,算是一種愚蠢的戲謔(嗎?)
FLATFORM的作品我也很喜歡,《57.600秒,不可見的夜與光》(2009,5分25秒)
迅速變化的白天黑夜到底是怎麼做到的呀!
還有印象很深刻的《鬼》(2013)
是以色列藝術家Ran Slavin的作品
(本來想錄一小段下來嚇朋友,結果自己錄到一半就被嚇到了QQ)
這次的展覽以符咒為設計的主視覺,以道教傳統很常出現的顏色(符咒的黃色)做為整本手冊的基底手冊的側邊也印刷了符咒的圖樣。
也許我們總是害怕被貼上迷信的標籤,卻還是無可避免的遵循著大大小小的民俗教誨。我們總那麼說:寧可信其有。
我想我們還是會畏懼吧,這樣的畏懼也許真的源自於不了解,就像古人為了合理化難以解釋的自然現象,而編造了許多說法來安慰自己、安定社會;到了今天,科學論述解釋了宇宙的運行,卻仍然無法解釋某些神秘的自然現象,那到了最後呢?我們是不是就選擇以科學觀排斥民俗、忽略這樣的信仰?
以台灣來說,像是觀落陰這樣信仰在民間廣為流傳,相信很多人也都經歷過。也許不是百分之百的相信這樣說法,相信親人真的透過婆婆的嘴巴,把想說的話告訴我們,說著對我們的牽掛…但是這樣信仰也曾經支持了好多好多人,透過信仰,人們找到了慰藉和前進的方向。
我們都知道,信仰也是一種社會規範,然而傳統的信仰卻被汙名化,策展人說,這些汙名來自於『西方科學語言與理性辯證式的邏輯,將之轉化為形塑世界工具…泛靈論、超自然經驗…皆會被輕易地斥責為迷信或偽科學而加以排除。』
然而基督宗教不也是一種信仰嗎?
當社會越是進步,我們越是被教導要尊重多元的文化,這也涵蓋了宗教的層次。
最近也一再一再的在不同課堂中學到這樣的觀念:世界太多元了。
就連性別都不能以二分法一概論之,何況是宗教呢,世界三大宗教以外還有許許多多的信仰,每一種都該被尊重。
這次的展覽也算是一種紀錄吧,記錄著屬於我們的信仰形式,它們也許很片面,卻能提醒我們重新回頭看看自己的文化。
林庭如( Rye)
藝術生活◪https://ryeryedesign.blogspot.tw/|
攝影作品◪ Flickr:https://www.flickr.com/photos/90883252@N03/|
商品販售◪ Pinkoi:https://www.pinkoi.com/store/ryerye|

攝影集|盧彥鵬老師《Sense of Presence》

花了點時間看完剛拿到的攝影集,是盧彥鵬老師的《Sense of Presence》
裡面收錄了彥鵬老師2005-2012的攝影作品。
第一部分是《記憶●迷失》2005-2008
那些關於焦慮、擔心的畫面讓我心裡也好浮躁,總想著會不會看不完這本攝影集?
畫面裡堆疊的各種元素若近若遠大概也是造成我心情浮躁的原因吧
《石頭的記憶》2009

這個系列裡彥鵬老師的夫人饒凌華創作了故事的主角,而彥鵬老師為主角加了故事背景,
透過前後景的呼應與互動,完成了他們的創作。

他們的小女孩也是這樣成長的吧(超級活潑好動的小女孩!)

〈破裂〉
藝術作品裡的情緒很內斂,好像有話要說卻不知道想表達什麼,弄得我心裡好焦躁

〈一祗眼睛〉
霧濛濛的景色色調明明很輕,我卻覺得好濃烈。
岩石或樹木堆疊,前頭的那祗眼睛好像也想看清楚後方迷茫的風景吧?不知道老師是不是也想從中找尋什麼呢
(image from_https://pic1.183read.com/data/magazine/43/31743/79/485979/article_images/b1318fbdbbf7d200c9a0be7bc9502c78.jpg)
〈一張臉〉
《山●霧》系列(2008-2010
對我來說就像在欣賞中國傳統的水墨畫,但我不太懂水墨就是了。
《空●氣Open Air》2011-2012

(image from_https://www.cpanet.org.cn/cms/upimg/userup/1201/16092S2C94.jpg)

〈枯枝〉是我滿喜歡的作品,當然我本來就很喜歡枯枝了,
只是老師將它們安排在畫面中的位置、霧氣堆積的方式,讓整個《空●氣Open Air》系列作品顯得更加自在,也更貼近真實。
〈枯枝—廟宇〉像是童話故事裡的城堡場景,好喜歡呀!

(image from_https://www.seegallery.net/productfile/2014060814084503-%E5%A4%AA%E5%A7%A5%E5%B1%B1.jpg)
〈太姥山〉很有中國的味道,
讓我想起小時候看的中國影集—張衛健主演的西遊記裡的場景。
寺廟系列看著看著,看到了南普陀寺,終於是一個我去過的地方了!
〈南普陀之二〉是拍攝池子裡的小石頭和小造景,在老師的相紙上顯得好精緻可愛。
末幾頁收錄了老師這四個系列的其他作品,最大部分是《記憶●迷失》這個系列,
大概也因為這系列的創作期最長吧,是200508年的作品。
那這個系列哩,不管是〈面具〉、〈墳〉、〈移動的樹〉還是〈黑橋〉我都很喜歡,
大概是因為裡面有『人』的元素吧!
我始終還是喜歡那些有人的溫度的影像,
比起風景,畫面中的人總是能讓人感覺作品更貼近自己,也能偶爾把自己投射進去。
畢竟現實生活太現實了,偶爾還是會需要一下童話故事或烏托邦來寄託自己吧:-)
看完了整本作品,心裡很佩服彥鵬老師。
也回頭想了一下自己。
當我不斷不斷的閱讀,卻還沒有時間整理好這些思緒。當我不斷不斷的拍照,也還沒能好好的整理那些作品。
但是這些最終都將成為我記憶的一部分,無論我是刻意的想留下這些記憶,或是它們自然的留在我腦海裡。
希望自己能被這些養分滋潤,像我所崇拜的藝術家老師們一樣:-)
林庭如
2014-10-27

展覽|小南風《仨人 家 感動,捕捉比旅行更重要的事》@中友誠品

這是一個小小的、關於私攝影的展場
老闆說,這次多半是紀念照,『呈現一家人一起旅行的感覺為主。』

《仨人 家 感動,捕捉比旅行更重要的事》

展期:2014/5/05 – 7/31
地點:中友店11F櫥窗/11F玻璃樓梯 /12F迴廊

駐店藝術家:葉子菲&林禎慶帶著四歲的女兒,在日本京都進行一個月的生活旅行,在異國城市的地圖裡,留下美好的足跡。
女兒想去動物園,我們就帶著野餐去,我們想去咖啡館,就帶著書和畫畫本,一起聊天談心,這樣像極了日常的旅行,不趕,不為收集風景,也不採買紀念品。 在旅行的細節中,帶著女兒,感知人事時地物的美好,
我們看到了更多的彼此,醞釀了更多的愛和關懷。

(截自中友誠品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EsliteB009/photos/a.648713855181729.1073741852.502009599852156/667246749995106/?type=1&theater)

其實[中友誠品]滿大的啦~有兩層樓
那老闆的攝影作品就分布在書店一根一根的白色柱子上
散落式的分布很適合這樣的主題
像旅行一般,走走停停看看。

(對了!照片裡的妹妹很可愛噢!
是老闆的女兒~超級萌~~~)

作品以拍立得的樣式直接輸出,很有臨場感,好像妹妹就在面前開心的抱著布娃娃的感覺!

雖然作品都是小小件的旅遊紀念,但是看完所有作品還是花了好些時間呢。
還記得回台中前剛好聽到老闆說他在[中友誠品]有展覽
也剛好和我返鄉的時間重疊到,於是當下就決定跑去看了!
老闆說,這次不是以個人的身分發表攝影作品,因為他想要的是創造一種氛圍
一種屬於[小南風]這個品牌的氛圍!

那[小南風]的氛圍究竟是什麼呢?
答案就在師大的小巷子裡,大家有空可以去逛逛~ヽ•´з`•ノ♬

林庭如(黑色小麥 Rye)
在我心裡我是一個藝術家。|

藝術生活◪https://ryeryedesign.blogspot.tw/|
攝影作品◪ Flickr:https://www.flickr.com/photos/90883252@N03/|
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rye.rye.design|
美食吃吃◪ instagram:igoodplay01|
商品販售◪ Pinkoi:https://www.pinkoi.com/store/ryerye|

展覽|楊雅淳個展《Park》@田園城市風格書店 Yo Yang Solo Exhibition @Garden City Bookstore

楊雅淳Yo Yang

日本多摩美術大學畢業的攝影師

起先是在她個人的粉絲專頁上看到這個消息,讀完展覽的介紹文案就下定決心去看了!
是一個關於腐敗和凋零的展覽唷。
展名:楊雅淳個人攝影展《PARK》
展期:2014/7/12 – 8/03
地點:田園城市藝文空間
地址:台北市中山北路二段 72 巷 6 號 B1
電話:02-25319081
開放時間:週一至週五 10:00-12:00/ 13:30-18:30;週六、週日 12:00-18:30
活動頁面: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277812322401971/permalink/287047758145094/

許許多多的人眼裡看到的都是花的鮮豔、果實的甜、事物的美,可是仍是有一群人,會低下頭看著曾經美好卻正處於凋零狀態中的一切。包括我自己也會。
而雅淳她拍下了這一切過程。就像她在介紹裡頭說的:「人們都喜歡最美最盛開的狀態,但在綻放後的演化過程到死亡前後的凋零腐敗,我都覺得非常好看。」
第一面牆是這次展覽的海報,在一樓的店面可以買到唷。
緊接這是三幅大型輸出的作品,和幾幅獨立布置的作品﹒。我最喜歡的是一幅最左邊拍攝食用完的水果果核,有點像是桃子或是李子吧?被置放的一團衛生紙上,這樣的畫面也許我們習以為常,但是看著殘存的果實把水果剩餘的水分和色彩渲染在白色的衛生紙上,梅紅色、石榴紅、朱紅…小小的果實就能表現出好豐富的漸層,這不是很美嗎?還有果實殘存水分表現出來的晶透感…一切我都好喜歡!
接下來的兩面展牆掛著滿滿的A4大小的作品,一面77張,另一面56張,或直或橫的被放在牆上。
我覺得看她的攝影就像在欣賞畫作,一幅一幅,不是很講究的那種構圖(其實我也不知道很講究的構圖是怎樣啦哈),但妳就是可以看到安排式攝影所傳達的巧妙,她的顏料不是水彩不是油彩,而是一顆一顆腐爛的水果、一朵一朵凋零的花,也許再摻雜些許的人造物品,像是便利貼、紙膠帶…
我很仔細的把每一張作品都看了一遍,我每一幅都好喜歡呀!被放置在梯子上、桌子上、裝進透明塑膠袋或索性就黏在牆上…使用了吃剩下的蝦子尾巴蝦子頭、被蟲咬了一口的紅色果實、玉蘭花枯黃的花瓣、爛成黃褐色的香水百合….如果單單只看一幅作品大概無法感受吧!但是當所有作品集結在一起,它的力量好大好大,它們說著如此真實而沉重的時間故事,卻又是那麼般詼諧輕鬆的演繹。但那些確確實實都是(或曾經是)生命呀!
就像年老的長者,妳望著他們的皺紋心裡偷偷覺得很美;這些植物果實花朵也都是一樣呀,腐爛的樣子也是歲月給它們的痕跡,只是相較於人類,它們的時間不是一年一年的計算,他們沒有那麼長的生命週期,也許是一週一週甚至是幾天的時間就演繹完一齣生命的戲劇,但他們也確確實實的存在過呀!
我很喜歡這個展,有時候覺得和自己的想法很接近(人們總是很喜歡把自己投射到喜歡的作品裡,包括音樂包括故事包括圖像作品…^_^),就是說,我發現自己也會去拍那樣的東西,那些枯萎的花枯萎的草、殘破的牆壁、老舊的建築….試圖去找出它們的美好,而不是讓它們只因為不再完美而被遺忘。

像是這個吧!

 點選圖片有原post連結哦
我在影格裡看見外婆家的梅花開了
/plum in frames/

還有這個~~(後來也把它做成明信片:【不完美的美麗】)

我很喜歡拍地上的花
因為我覺得自己跟她們很像

雖然不完美
仍然希望有一些美麗能被別人看見

一些人就好

/i prefer those flowers on the ground
cuz i feel they resemble to i myself

although not being perfect,
we still long for a glance.

even though merely several guys/

沒想過會有人為了這些不完美的事物做了一系列的拍攝,感覺心裡有某見信念被實踐了,透過藝術家楊雅淳的相機,也透過她的想法,所以很喜歡這些作品唷,幾乎每張都好喜歡!
[田園城市]一樓有販售這次展出的攝影集唷。

2014-08-09 新增
呀~買到了!
其實這是我人生中第一本自己買的攝影集呢!
翻著翻著覺得很幸福,喜歡這種可以觸碰到的藝術 (V)(́◉◞౪◟◉‵)(V)
(而且有雅淳的簽名哦~~ ^_^)

林庭如(黑色小麥 Rye)
在我心裡我是一個藝術家。|

藝術生活◪https://ryeryedesign.blogspot.tw/|
攝影作品◪ Flickr:https://www.flickr.com/photos/90883252@N03/|
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rye.rye.design|
美食吃吃◪ instagram:igoodplay01|
商品販售◪ Pinkoi:https://www.pinkoi.com/store/ryerye|

閱讀|林人中-非典型作者論與市場定位的雙向道

 是一篇針對幾米音樂劇《地下鐵》的個案研究,收錄在師大表藝所教授群的專書〔一表新藝-表演藝術個案研究集〕中。

 幾米音樂劇《地下鐵》改編自幾米的同名原著繪本《地下鐵》,由〔人力飛行劇團〕的黎煥雄先生當任導演及編劇。



 
 那這篇研究主要是在探討幾米的品牌效應、陳綺貞在當時所代表的非主流文化,以及編劇對作品本身意義的詮釋,所形塑出的市場效應以及藝術評論。

 文章中提到,現今的評論多建構於一套特定的評論標準之上,當市場中一個缺乏明確定位的作品被產出時,會讓評論家開始感到困惑。比方說,幾米音樂劇《地下鐵》,本身挾帶著幾米的品牌意象以及陳綺貞的文化定位,在2003年演出的當時,代表著大眾喜好與非主流的雙重意義,那這樣“灰色地帶”的作品,到底會被放在商業化的藝術形式中討論,還是能夠被單純歸類到劇作本身的內部意義及藝術價值中比較呢?
 但是劇場作品的文本當然不能單單仰賴幾米的原著作品就能執行,必須是以“加法”的形式,增添更多的故事情節及人物來完成,那這些都出自於編劇之手,可以看成是編劇對於原著作品的詮釋。
 這篇文章的結論說:「繪本的與音樂劇的《地下鐵》作為藝術作品,無論是否在市場面上談,他都擁有可供越聽者自由詮釋的空間與自由。」(到這邊是作者的主要概念。)
 
 只不過編劇在這裡所提出會說所想展現的意義,比起劇作所挾帶的明星光環,到底是哪個比較容易被看見呢?
 關於詮釋或評論當然又是另一個很長的故事了。先不論好壞二元的市場分析,帶有更多意義的藝術評論總是因人而異因時而異,觀眾對於作品的評論當然會很所謂的「專業」評論不盡相同,評論本身也都沒有絕對的對或錯。

 那我學到的是,現今評論體系會在面對例如這樣“非典型劇種”時,缺乏坐標而面臨窘境。以及創作中的一切,無論是演員、創作方法等等都可能被視為一種“符碼”,而這些符碼對於外在的觀感會形塑出非常大的意象,也可能因此對觀者產生或說留下很不同的印象。

20131109 
 

展覽|2013台北藝術攝影博覽會 Taipei Art Photo Show

搭了一早6:30的車上台北
趕著TAPS最後一天展期


展期:
2013-09-19 – 2013-09-22
展覽地點:
台北市花博爭豔館(捷運圓山站1號出口)
開放時間:
2013/9/19~9/21 10:00~18:00;2013/9/2210:00~17:00

展覽由[TIVAC]主辦
[TIVAC]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影像展演空間
從西元1999年成立以來
舉辦了大大小小的國內外影像展覽

第一次去那邊的時候是為了看荒木經惟的『緊縛/遺作空二』雙系列個展噢!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php?fbid=367972813295205&set=a.339959902763163.82902.327647477327739&type=3&theater

回到TAPS
TAPS為Taipei Art  Photo Show的縮寫
也就是台北藝術攝影博覽會

這次總共有來自10多個國家,50多位藝術家共同參展
手法也都大不相同

{ B區 }

一進門先從B區開始逛
走道B4的時候,張宏聲先生很熱情的在展間幫大家導覽
他主要的攝影思維是「心像攝影」
也就是說,他重視的是景象背後的情緒
把兩朵荷花比喻成愛情的等待和關懷
把花苞看作是舞者的裙襬….

我很認同的是他對於思考的重視
而不是為了拍一張美麗的照片而拍照

[新光三越文教基金會]帶來了歷年首獎的作品
其中我最喜歡的是2007年的首獎
方義雄先生所拍攝的[廟宇祈神光影之美]

中華文化下的廟宇建築都十分華麗
記得年初到鹿港也試圖拍下那些多彩的壁畫、精巧的雕刻
可是總覺得拍不出喜歡的感覺。
這次看到方義雄先生的作品,覺得他好厲害啊!


方義雄 2007 [廟宇祈神光影之美]
(圖片取自: https://culture.skm.com.tw/event/2007photo/display.htm

2008年首獎作品
廖建寧 [後現代的飲食]我也很喜歡
有點嘲諷式的小幽默真的讓人會心一笑呢!

再來,B12的馮君藍先生
是這次我最喜歡的藝術家之一!
以人為主題拍攝作品,卻不是要拍攝他們的肖像

他本身是牧師
透過教會活動,認識了許多教友
而教友也成為他人像作品的主要演員
協助他拍攝出宗教經典裡頭的故事場景


馮君藍 [在去而不返已先]
(圖片取自: https://www.tac-art.com/?htm=eartcontent&gid=20

使用黑白的方式攝影
在免除色彩的干擾後,情緒更得以突顯出來

看著他的訪談短片,覺得他是好真誠的人呀!
不管事說話或是攝影作品
都流露出很濃很濃的真情在裡面
看完覺得好感動!!

Ajay Kumar Sharma是來自印度的攝影師
這次展出的作品使用了特殊的顯影劑法
展間也使用類似水彩紙(還是其實就是水彩紙?)的紙張做為表現
不同於其他大幅使用畫框、名紙的攝影師
他因而顯得簡單樸實,讓人印象深刻

刻意地把幾幅畫作掛歪,只使用一根別針讓照片隨意地懸掛著
也讓他[果亞計畫]中的漁村作品顯得寫意生動

我個人很喜歡看系列作品
畢竟單幅照片所能描述的故事太少也太過偏頗了

同樣展出系列作品的還有徐欽敏先生
[迷走]系列作品拍攝了幾個大主題
包括了海岸線的風景、不再使用的海上建物(讓我馬上聯想到蚊子館計畫呵呵)等等
https://www.uart.org.tw/uart/show/show/2006/S027.html

我相信一個故事的強度必須由許多章作品的集結才可能被完整的描寫
在廣度上才會有憑據
在深度上也才有機會踏進去了解

老師說他通常都是展系列作品為主
畢竟「單幅畫作的時代已經過去了!」
下半年有個全新的計畫,也將是以系列為主軸展開
雖然不是我親自拍攝,但相信一定會很好玩!

{ C區 }

來自英國的Nick Veasy使用了x光為手法,拍攝了一系列的照片
讓人們可以透視到物體內部結構的樣子

Nick Veasey
(圖片取自: https://sussle.org/t/Nick_Veasey

澳洲的Emma Hack擅長人體彩繪
巧妙地在3D與2D兩種空間狀態下轉動畫筆
Gotye的MV [Somebody That I Used To Know]就是請她協助製作的唷!!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8UVNT4wvIGY

許怡慈的[家庭記憶]在[2012台北美術獎]時就看過了

也是非常有趣的作品
透過拍攝外太空的地球圖像,再放大出她從小生長的區域
搭配著小時候的故事做成了一幅幅屬於她個人記憶中的『微歷史』


許怡慈 [家庭記憶]

{ A區 }
摁其實是有A區的
但是我最後打,為什麼呢?

因為是最後才去看的
我個人非常喜歡看展覽但是我有個小毛病就是
如果看展之前沒吃東西的話看到一半會很餓然後就亂看
G_G

好啦反正我就沒認真看A區了
但是[SNAPPP]帶來了好多台相機哈哈我覺得好可愛


SNAPPP攤位


SNAPPP攤位

重點是放在大賣場的推車上
感覺會是很新奇的購物體驗哈哈;^)

打完了這篇之後
[TAPS 2013]也差不多結束了

攝影真的是很複雜的東西
但同時你也可以說它很單純簡單

很多東西都各有擁護者
如同音樂、如同其他各種藝術
你不能去斷定哪樣的照片才是最好的
但是至少你可以從中找到你最喜歡的

這樣就有動力可以往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