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第四屆台灣國際錄像藝術展
[鬼魂的迴返]
Taiwan International Video Art Exhibition 2014
The Return of Ghosts
在嘉義當兵的朋友回台北,就約了一起去看展。
其實是我第一次去鳳甲美術館呢。
算是滿偏僻的地方啦,附近還有森永的工廠。
鳳甲美術館在一個辦公大樓的11樓,由邱再興文教基金會所創辦。
創辦理念是希望讓社區更有藝術氣息,也會定期舉辦藝術活動。
像這次的展覽,就有在附近的文武廟舉辦相關的導覽,感覺是很用心在推動藝術的組織。
展名:第四屆台灣國際錄像藝術展[鬼魂的迴返]
策展:龔卓軍、高森信宏
展期:2014/11/1-2015/01/25
地點:鳳甲美術館 Hong-Gah Museum
地址:台北市北投區大業路166號11樓
電話:02-28942272
開放時間:10:30-17:30(週一休館 Closed on Monday)
網站:https://www.twvideoart.org/
一上樓就看到服務台前聚集了一群人,原來剛好遇上14:00的導覽,還滿幸運!
這次的導覽是由呂佩怡老師為大家介紹作品和展覽概念。
西方世界的文化在近代引領潮流,變相壓迫了世界其他角落的傳統民俗文化正當性,無法眼見為憑的民間信仰流失在嚴謹的科學中,但是那些信仰貨真價實的存在呀。
比科學更貼近人們的生活,比科學更為人所熟知,卻不像科學般為人頌揚 :^P
官方展覽介紹:
2014年台灣國際錄像藝術展「鬼魂的迴返」,可視為對過去三屆展覽的延續。透過了「居無定所?」、「食托邦」以及「憂鬱的進步」,台灣國際錄像藝術展累積了針對現代生存問題以及現代性發展的討論厚度。本屆「鬼魂的迴返」則是嘗試探尋現代性空間之外的敘事可能,並藉此回望由現代性敘述、全球化以及新自由主義所構成的現代世界。面臨全球化的現代史,在現代化的進程中,吸納了西方科學語言以及理性辯證式的邏輯,將之轉化為形塑世界的工具;在這種知識結構中,諸如泛靈論、超自然經驗、巫覡祭儀以及神鬼之說等思想及實踐,皆會被輕易的斥責為迷信或偽科學而加以排除。鬼魂的徘徊學,即是發展非現代影像敘事的一種努力。
近年來,「泛靈論」在歐美藝壇成為了熱門話題;一方面是為了理解被西方現代社會所長期掩蔽的文化結構、二方面是借之來理解現代消費文化中的拜物教傾向。然而「泛靈論」在台灣或非西方社會中,雖然被學院或知識階級所排除,卻是常民生活中的開放性景觀。也因此,在台灣重談泛靈及神鬼之說,自有其脈絡上的殊異性必須加以梳理;對於台灣創作者而言,鬼神世界並非遮蔽、隱晦的歷史謎團,而是具有普遍身體經驗的生活文化空間。面對這個特殊性,台灣及亞洲的創作者,往往將鬼魂的幽靈式主體,視作處理歷史檔案、以及政治現實的敘事方法。
看到的第一件作品就是門口李基宏的《九月的工作》(2014)
影像交疊的方式有如鬼魂的造訪,這樣的造訪似乎是在模糊真實與虛幻之間的界線,模糊科學技術與民俗幻象的界線。
現今的影像生產的方式已和過去大不相同,我們可以輕易地使用修圖軟體具象化腦中的想像,而那些畫面擬真得無法辨識。那世界上還有眼見為憑的存在嗎?看的見的就能代表真實嗎?
許家維《鐵甲元帥:靖思村》(2013,10 min)
在馬祖北竿龜島的蛙神信仰也被許家維以錄像記錄了下來,我好喜歡蛙神的造型噢!
水上的驅魔儀式在傍晚的幽暗天色下重現,火把點亮了儀式,也讓畫面變得溫暖,降低了觀者對幽暗和未知儀式的恐懼。
這件作品被掛在展場正中央,對策展人來說,是很有意義的作品。
陳依純《林水源傳奇第一、二、三集》(2013-2014,15分)
陳依純的三件作品佔滿了一個展間,以動畫呈現家族的私人故事。
我很喜歡她的影像風格耶!
敘事的速度很緩慢,但畫面美得讓人眼睛閒不下來,試著在有限的時間裡看遍畫面裡的人事物。
『…在晶體的環形敘事結構中,讓觀者的身體以幾近觸覺的方式觸及她的家族記憶…』
拼貼式的敘事手法,剪接了她外公的回憶片段,外公的個人傳奇彷彿沒有起始也沒有結束。
畫面中的紅鶴呆呆的伸縮脖子,超級搶戲,哈。
Monira Al Qadiri《苦痛之父》(2013,6分30秒)
來自科威特的Monira Al Qadiri
融合傳統的阿拉伯悲情風格,自己則是以變性裝扮出現在錄像中,跳著奇怪的舞步,配上白痴白痴的台詞,算是一種愚蠢的戲謔(嗎?)
FLATFORM的作品我也很喜歡,《57.600秒,不可見的夜與光》(2009,5分25秒)
迅速變化的白天黑夜到底是怎麼做到的呀!
還有印象很深刻的《鬼》(2013)
是以色列藝術家Ran Slavin的作品
(本來想錄一小段下來嚇朋友,結果自己錄到一半就被嚇到了QQ)
這次的展覽以符咒為設計的主視覺,以道教傳統很常出現的顏色(符咒的黃色)做為整本手冊的基底手冊的側邊也印刷了符咒的圖樣。
也許我們總是害怕被貼上迷信的標籤,卻還是無可避免的遵循著大大小小的民俗教誨。我們總那麼說:寧可信其有。
我想我們還是會畏懼吧,這樣的畏懼也許真的源自於不了解,就像古人為了合理化難以解釋的自然現象,而編造了許多說法來安慰自己、安定社會;到了今天,科學論述解釋了宇宙的運行,卻仍然無法解釋某些神秘的自然現象,那到了最後呢?我們是不是就選擇以科學觀排斥民俗、忽略這樣的信仰?
以台灣來說,像是觀落陰這樣信仰在民間廣為流傳,相信很多人也都經歷過。也許不是百分之百的相信這樣說法,相信親人真的透過婆婆的嘴巴,把想說的話告訴我們,說著對我們的牽掛…但是這樣信仰也曾經支持了好多好多人,透過信仰,人們找到了慰藉和前進的方向。
我們都知道,信仰也是一種社會規範,然而傳統的信仰卻被汙名化,策展人說,這些汙名來自於『西方科學語言與理性辯證式的邏輯,將之轉化為形塑世界工具…泛靈論、超自然經驗…皆會被輕易地斥責為迷信或偽科學而加以排除。』
然而基督宗教不也是一種信仰嗎?
當社會越是進步,我們越是被教導要尊重多元的文化,這也涵蓋了宗教的層次。
最近也一再一再的在不同課堂中學到這樣的觀念:世界太多元了。
就連性別都不能以二分法一概論之,何況是宗教呢,世界三大宗教以外還有許許多多的信仰,每一種都該被尊重。
這次的展覽也算是一種紀錄吧,記錄著屬於我們的信仰形式,它們也許很片面,卻能提醒我們重新回頭看看自己的文化。
林庭如( Rye)藝術生活◪https://ryeryedesign.blogspot.tw/|攝影作品◪ Flickr:https://www.flickr.com/photos/90883252@N03/|商品販售◪ Pinkoi:https://www.pinkoi.com/store/ryery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