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濟州道立美術館(二)野獸派大師馬諦斯、杜菲雙個展(Henri Matisse & Raoul Dufy):馬諦斯作品篇

第一次親眼看到馬諦斯的作品是在澳洲的美術館,雖然事隔多年,但現在仍然記得當時看到許多大師作品真跡的感動,畢竟在台灣很難有機會欣賞大師名作。(不過近期剛好奇美、高美館、富邦美術館都有大師名作展,近期要再找時間去走走!)

衝著馬諦斯的名號,這次旅行當然也特別安排來訪,希望再次感受野獸派大師的色彩魅力。

馬諦斯的作品展出於美術館二樓的空間,樓梯鋪著樸實的水泥磚,斗大顯眼的藍色標示牌在入口迎接觀眾進入馬諦斯的世界。

Photo by Rye

這次展出的作品多為翻印其剪紙創作的平板版畫(lithograph),但數量豐富的展品還是讓人流連許久。刊登於雜誌上的彩色剪紙創作,以抽象的形體搭配鮮明的對比,讓人目不轉睛。後面一系列深藍色的剪紙人像,在每個人物的肢體上都表現出柔和卻又飽滿的力量。(而且剛好是我工作室使用的藍色,太喜歡了!)

Photo by Rye
Photo by Rye

來到更後面的展區,繪畫作品下方都配上創作草稿,而草稿是馬諦斯創作時經常使用的手法。英國作家 Susan Sellers 寫到:「馬締斯的素描,讓我想起寫作時打草稿的過程,而這也是馬諦斯自己提過的比喻。就像作家改寫句子的時候一樣,他也會在每次完成一幅新的素描圖稿時,有了新的發現。」[1]

馬諦斯早期的作品以繪畫為主,但六十幾歲開始,因為身體狀況惡化,所以改以剪紙的方式進行創作,也從他的「折衷方案」出現以後,藝術界誕生了新的創作媒材。[2]

Photo by Rye

濟州島美術館的參訪觀眾不多,可能也和整座島的氛圍很像吧,多數地方都不會很擁擠,給人很舒服的感覺。美術館二樓戶外庭園設計的很美,四周沒有其他觀眾,所以我可以一個人享受這片寧靜。

濟州道立美術館二樓的庭園風景,搭配涼涼的天氣,整體環境真的非常舒適!Photo by Rye

另外也不得不說,韓國人真的很會行銷!隨意走進一間韓國咖啡店或甜點店,都可以看到店裡擺滿可愛的文創商品,美術館的展覽當然也不例外!濟州島美術館的藝術商店裡有販售這次展覽的紀念小物,包括手提袋、明信片、筆記本等等,每個觀眾幾乎都會買些紀念品回家,買氣可說是很旺。

旁邊的兒童美術區特別擺了很多色紙讓小朋友也能體驗剪貼的樂趣,還做了橡皮圖章讓觀眾可以搭配使用,如果有時間能待久一點,真的會想好好坐下來,親手做一張卡片寄給朋友。

這次雙個展的周邊商品。Photo by Rye
牆上也貼滿了由觀眾完成的作品。不過不曉得先前是否有相關的 DIY 工作坊,因為牆上的每幅作品都做得很棒!如果全部都由觀眾自發完成,那真的很讓人欽佩韓國觀眾的創意。
Photo by Rye

這次的展覽其實是以雙個展的形式呈現,之前也有針對另一位藝術家勞爾・杜菲(Raoul Dufy)寫過相關文章,歡迎大家點進來閱讀。

延伸閱讀:濟州道立美術館|野獸派大師馬諦斯X杜菲雙個展(Henri Matisse & Raoul Dufy)——杜菲作品篇

若有藝術文章翻譯,或者藝術家講座/座談等口譯需求,也歡迎來信與我聯絡。ryeryelin [at] gmail.com

參考資料:

[1] Matisse’s multiple sketches remind me of the drafting process of writing – an analogy the painter himself used. Like a writer rewriting a sentence, he argued that he made new discoveries with each fresh attempt. by Susan Sellers

[2] UK Tate

展覽|幾年前就想拜訪的畫廊:藍騎士「敦仁館六周年回饋週特展」

第一次知道藍騎士這個畫廊是2016年了吧,當時就一直想親自走訪,但直到這禮拜才終於有機會進去看看!

大安路的巷弄裡隱藏好多小店,沿街探尋,很快就找到了正對著一座小公園的藍騎士。畫廊門面寬敞,玻璃落地窗直打進室內,讓空間更顯迷人。

藍騎士主打國外藝術家,這次的特展是他們為了紀念六週年的回饋特展,從1月4日至23日,短暫展出15位藝術家的作品。

Photo by Rye

進門的第一面展牆色彩好繽紛,這樣的呈現方式卻也不顯擁擠,很吸引人。

Photo by Rye

入口的櫃檯則是擺上了美國概念藝術家 Desire Obtain Cherish 的經典棒棒糖作品《Meltdown》,藝術家認為現代的速食愛情像來不及吃完的棒棒糖,還沒品嚐到美國棒棒糖中特有的香甜口香糖,就已將它丟棄一旁。

Photo by Rye
Photo by Rye

最印象深刻的作品大概是這件木箱了。

Photo by Rye

來自瑞士的錄像雕塑藝術家 Marck,在木箱中加入了女性模特兒在箱中掙扎的錄像,作品乍看之下,彷彿真的有位女子困在木箱裡頭,試圖掙脫束縛。對 Marck 來說,木箱就像社會賦予女性的框架,限制了女性的自由。

木箱上還特別印上了有趣的中文標語,大家看得清楚內容嗎?

這次的展覽在年前就會結束,若有經過附近不妨安排進去走走,看看幾位國外優秀藝術家的作品。

英語及粵語自由口筆譯者,專精藝術、文化、建築、產品行銷文案等翻譯。客戶包含臺大、台藝大、昇恆昌免稅店等。

訂閱電子報|每月與你分享藝文活動資訊或翻譯、接案工作經驗~♪

點我訂閱 ❤️

英中口譯|大台北藝術節X美國南卡羅來納大學副校長 Dr. Paul Allen Miller:數位商品文化的抗拒

這次的工作是帶稿逐步口譯,實際做了一次才知道原來帶稿口譯真的很難!口譯書果然沒有騙人呀!

活動講者是美國南卡羅來納大學(University of South Carolina)的副校長 Dr. Paul Allen Miller,教授同時也任教於該校的語言文學文化系。這次來台,除了參與台藝大的大台北藝術節系列活動,也出席與台大外文系教授共同著書的公開活動。

Dr. Paul Allen Miller 的演講內容牽涉到了許多哲學概念,包括蘇格拉底的思想、禪宗公案,也以莒哈絲《塔吉尼亞的小馬》裡的故事來闡述講題。

教授認為,「商品數位化」已是現今社會的普遍現象,然而若是整個社會僅以此為依歸,藝術和文化便頓時失去了價值。

教授也以商品數位化後「通用等值」(universal equivalent)的概念,說明高等教育商品化對社會的影響,以及全面商品化的社會如何抹殺無法量化的價值。

Photo by 劉薳粲 / Photo credit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有章藝術博物館

帶稿口譯之所以困難,一方面是事前撰寫好的講稿在用詞、文法都是精心設計過的,除了比較華麗,也比較複雜。另一方面是工作當下的狀態,進行口譯時,除了要聽講者說話、產出譯文,還要額外挪出精神來緊盯講稿,看看有什麼差異,真的是非常有挑戰性的工作!

Photo by 劉薳粲 / Photo credit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有章藝術博物館

活動前準備了很久,但前一晚還是壓力大到失眠。除了內容本身很有挑戰,前一天又收到通知,得知當天台下還會有與Paul Allen Miller 教授一起寫書的台大外文系教授來訪,順便宣傳他們和Miller教授合作的新書,讓人更加緊張。口譯真的是需要調節好身心才能做的工作,一如口譯界前輩譚重生老師所說,身體健康是要做口譯的關鍵因素之一,完全沒錯呀。

活動結束後,台藝大的陳校長走過來和我說,我翻得很好,國際事務處組長也接著稱讚這次的表現。收到他們的讚美真是太欣慰太感動了!也很開心沒讓組長失望!

Photo by 劉薳粲 / Photo credit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有章藝術博物館

最後不免俗地用一張大合照作結,這次活動人數滿多的,希望大家都有收穫。

若有活動口譯需求,歡迎與我聯絡,請來信 ryeryelin@gmail.com

12 Dec 2019 補充更新:

當天因為時間關係,Miller 教授沒來得及說完最後一個案例,我特別詢問教授是否能將他的最後一個案例簡單統整,傳達給大家,剛剛收到教授回信確認了!以下簡單概述最後一個案例的內容,當天有參與的觀眾可以簡單參考一下唷。

「數值化的通用經驗」和「無法量化的特殊經驗」是教授演講中的兩個核心概念。

教授的第三個案例提及了蘇格拉底。每當有人向蘇格拉底提問時,他會用更多我們無以答覆的問題來回應對方,蘇格拉底這種以文字、故事、說理為主的風格,和追求「精確」、「量化數值」的時代風格不同,是一種經過觀察、審視(是否能套用通用數據),並在確認無法套用通用數據後,回歸到「特殊經驗」的一種過程。

演講最後,教授以本次大台北藝術節中,陳校長所發想的藝術品《方舟溫室》作結,討論作品中不同元素的意象和內涵。作品目前仍在台藝大有章博物館展出,有興趣的觀眾也可以前往觀看。

英語及粵語自由口筆譯者,專精藝術、文化、建築、產品行銷文案等翻譯。客戶包含臺大、台藝大、昇恆昌免稅店等。

訂閱電子報|每月與你分享藝文活動資訊或翻譯、接案工作經驗~♪

點我訂閱 ❤️

搶先參觀12月開幕的台中全新私人美術館!晶美術館「齊白石特展」

週六搶先參觀了位於台中七期的私人美術館「晶美術館」,館方預計於12月開始進行一系列的開幕月活動,展出齊白石的50餘件作品。這次很幸運地搶先參觀了開幕展「齊白石:華人百年巨匠系列大展」,也很榮幸享有策展組一對一的專屬導覽,內容非常豐富有趣,開幕後也請大家記得一定要預約導覽!

由於老闆本身具有建築背景,因此美術館內部空間的設計也處處充滿巧思,在硬體方面大膽地嘗試不同的呈現方式,像是從天而降的展台就讓我們非常驚喜。

Photo by Rye

策展團隊也為這檔開幕展籌備許久,從今年上半年開始,我們就開始和晶美術館合作,翻譯所有開幕展以及與美術館本身相關的介紹文字,親眼看到過去幾個月的努力轉化成展覽的一部份,覺得踏實又開心。

展覽摺頁翻譯。Photo by Rye
這次也翻譯了展覽紀念筆記本內的名人語錄。Photo by Rye

館方對於展覽的大小規劃都非常用心,從一進入美術館的藝術版畫、二樓視聽空間的導覽動畫、導覽燈光設計等,無一不費盡心思。

導覽影片。Photo by Rye
展場一角。Photo by Rye

齊白石先生的創作主軸為平易近人的蟲草花卉,不同時期的蟲草也有不同的風貌。

他以繪畫為本業,加上其創作生涯非常漫長,90歲後仍持續創作,因此留下了大量的作品。館方也收藏了齊白石先生在高齡94歲時所創作的作品。

館方利用齊白石作品進行「再創作」的藝術微噴版畫。Photo by Rye

晶美術館傾盡全力規劃了這檔開幕展,也安排了非常用心的導覽,如果有外國朋友想要參觀,也可以讓他們報名英文的導覽。

建議大家預留一小時的時間來參觀,仔細地欣賞作品、聽聽畫家的故事,也享受七期寧靜角落的午後時光。

展覽名稱:齊白石——華人百年巨匠系列

展覽地點:晶美術館(台中市西屯區府會園道157號)

展覽時間:2019年12月1日 – 2020年2月28日

:: 08.2020更新 ::

沒來得及看展的朋友,也可以考慮購買晶美術館出版的精美畫冊,一覽齊白石的畫作之美喔!書中收錄了「冊頁草蟲」、「白石長軸」、「齊白石書法」、「齊璜扇面」等系列作品,也有館長、策展人的精彩藝評,「是台中晶美術館開幕之經典獻禮」!

點此購買《齊白石:華人百年巨匠系列》

若有藝術文化類文章翻譯需求,也歡迎與我們聯絡,請來信ryeryelin@gmail.com

九月中部藝文活動分享(陸續更新)

「有的電影像詩,透過影像和聲音打造意境,讓人揣想,沒想多給些明白答案;有些電影像小說,起承轉合各有魅力,讓人看得目不暇給,初嘗就驚豔,細嚼更回甘。」

九月一開始,有9月1日的「藍色電影夢 / 藍祖蔚一日工作坊」,由藍祖蔚老師帶領大家用不同的角度閱讀電影、用不同的筆觸書寫影評。

報名點此:藍色電影夢

同一天在豐原也有地方創生論壇。豐原曾經是台中縣的縣轄市,擁有舊稱縣立文化中心的「葫蘆墩文化中心」,但民間卻長期缺乏在地的藝文活動。主辦單位希望能透過集結青年的想法和行動,來改變這個充滿潛力的城鎮。以下為活動簡介:

大家好,身為豐原長大的青年。在我成長的過程中,一直有些疑惑:
為什麼豐原很少文創市集、音樂祭、藝術季這樣的在地藝文活動?
為什麼很少有文資景點、古蹟活化再利用?
為什麼沒有哲五講座、公共議題集散地?
或是苑裡掀海風、鹿港囝仔、村籽,這樣改變地方的青年組織?

當然,我知道,豐原有很多潛力:從菸樓到萬選居,從張麗俊到陳柏青,但豐原人都耳熟能詳嗎?其他縣市的人來豐原時,除了廟東,會知道這些嗎?潛力何時能發揮?

論壇中會有地方創生、共好社宅、豐原文史的三場演講,為了給大家基礎知識背景,我們正在經營粉專,到時候也會給大家一本手冊。下午會進行分桌討論,各桌會產出不同的行動方案。如果大家希望豐原更好,請大家聚集起來,讓微光照亮豐原!

報名點此:豐起行動計畫

接下來的週末有蔗青文化工作室在彰化二林舉辦的「社區設計工作坊」,希望延續七月份田野調查工作坊的成果,嘗試進行社區設計的相關規劃。

七月份的活動紀錄:藝文|溝頭社區田野調查(一):田野行動能有什麼樣的實質意義?農村相關台語用詞分享

報名點此:社區設計工作坊

國美館的展覽《共時的星叢:「風車詩社」與跨界域藝術時代》在九月第三個週末後下檔,所以從現在開始都可以加緊找時間去欣賞。前幾天還有朋友特別從台北下來看這檔展覽,台中的大家也不妨找時間去看看。

線上預覽作品:https://constellation.ntmofa.gov.tw/home/zh-tw/Focus

文化|溝頭社區田野調查(二):成果圖集

溝頭社區的主要信仰中心:天和宮。Photo by Rye
「清靜田」負責人和大家講解廟的現況,目前等待「入火」,預計下半年詢問神明意願後,再於11月左右進行儀式。Photo by Rye
當代多產台梗9號米以及越光米,此時種植的是二期稻作。Photo by Rye
溝頭社區的二期稻作主要是花生、蒜頭。圖片中的阿嬤在把不好重的花生挑掉。Photo by Rye
阿嬤們多在三合院外直接聚會,圖中的三合院「龍邊」的大房目前還居住於此,所以有翻修,「虎邊」因為只有年節才會有人回來居住,所以保持原來的紅磚樣貌。Photo by 士玨
溝頭社區以前有三到四家雜貨店,現在因為人口遷出,需求下降,只剩這家店還在經營了。Photo by Rye
雜貨店對面的廢棄住宅是阿伯阿公們的聚會場所,渴了就再進去抓一罐飲料,或者買一包菸。Photo by Rye
田調成員合照。Photo by 蔗青文化工作室

活動文字紀錄:

藝文|溝頭社區田野調查(一):田野行動能有什麼樣的實質意義?農村相關台語用詞分享

文化|溝頭社區田野調查(一):田野行動能有什麼樣的實質意義?農村相關台語用詞分享

週末到彰化的二林參加由蔗青文化工作室舉辦的田野調查工作坊,活動為期兩天,主辦單位將成員分成三組,針對當地的溝頭社區展開田野調查,並以「建築地景」、「信仰地景」、「產業地景」三個面向分別討論。

兩天的活動大部分是進入鄉野實作,搭配上四小時左右的田調基礎介紹和農村變遷課程。

我和同組成員被分配到「建築地景」這個項目,稍作討論後,我們決定以不同型態的建築為發展主軸,討論建物與當地居民生活的關係,透過建築的變革來解剖「溝頭社區」的歷史。

溝頭社區當地的各種建築類型,前到後:公共空間(未受補助獨立興建的社區活動中心)、早期屋舍(三合院、土角厝等)、近幾年蓋的樓仔厝。Photo by Rye

主辦人在各組發表田調成果後說的話,讓我印象非常深刻,他告訴大家,雖然這次是以三大主題(建築、信仰、產業)分別探討社區文化和生活,但這三個層面的議題,都與居民生活緊密相關,不可切分。我們身為外來者,可以透過基本的線索一步一步探詢當地生活面貌,但不能忘記這些都是環環相扣的。

另外在實際走訪鄉野的過程中,也深深體認語言和溝通能力的重要。

溝頭社區目前以60歲以上的人口為主,台語是當地的主要用語,但團隊中有以客語為母語的苗栗人,有會聽但不太會說台語的桃園人,訪談過程中他們能和當地居民的交流自然變得非常有限,非常可惜。

除了基本的語言能力之外,對農村文化的基本認識、實際的農村生活經驗、相近的信仰習俗等,也都能讓對談更加深刻,若身為訪談人的我們,幸運地能將受訪者的經驗與自身經驗連結,就能填補受訪者言詞背後更深層的意境,例如他們因為太過習慣而忽略的事實,或者認為稀鬆平常不值一提的小事。

同時,道地的生活語彙必須是身處其中(或者曾經身處其中)的人才能真正理解。在台灣學習外語時,我們多數缺乏這樣的生活語境。然而回到台語,雖然它是我們國家中多數人的母語,但在華語本格教育下,也普遍缺乏實際運用的日常語境,當然更不用提農村中使用的農業相關台語詞彙了。

這次學到很多新的台語詞,稍微列舉如下:

烘米(華語:把米放在稻埕曬,也可使用機器處理。)

米絞 bí-ká(華語:碾米機)

挨米 e-bí(華語:碾米;將米磨成米漿。)

樓仔厝(華語:透天房屋)註一:一開始因為也想訪問溝頭阿嬤們對國宅的看法,聽到 lâu-á-tshù 時一度以為是「牢仔厝」,以為他們覺得公寓建築像牢房一樣。註二:在我居住的台中的家裡,長輩都直接說 thàu-thinn(直接讀出「透天」二字)

共業

種稻仔 tiū-á(華語:種稻米):我們在問問題時大部分都說「種米」,但阿公阿嬤們都說「種稻仔」,因為身處都市的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只會談到已經精製過、能直接下鍋煮的「米」,不太有機會談到田家種植的綠色「稻作」。

予人吞去(華語:被人吞下去):在和某一位家中房屋已改建成「樓仔厝」的阿嬤聊天時,阿嬤也和我們分享她的政治看法,她說道如果下次選舉台灣人再被黑心的政客欺騙,就會像香港一樣「予人吞去」,非常生動有嚇阻效果的說法。

當地長期駐紮兩個社會團體(蔗青、清靜田),在日常生活中密切踏查當地環境,前者關注溝頭社區的發展和廣興國小的學校教育,後者更親身投入耕種並分享農耕及銷售方法。

社會工作本身非常辛苦,需要投入大量的時間、精力與人群相處、研究、設計思考,很佩服創辦人在不到30歲的年紀下,願意把生活貢獻到二林這樣的中介城市的精神。

相較之下,雖然我們只花兩天兩夜探究社區,但週末的田野體驗確實也幫助我們重新思考建築、物件在生活中的實際意義。

從政治層面我們看見政策下的地主共業阻礙居住地的建築翻新計畫,從生活層面我們看見三合院的紗網涼亭和榕樹下群聚的社群,體會店舖和群落如何依循居民的實際生活成形或消失,並進一步發展出公共意義;從產業層面我們窺探從育苗到碾米的完整稻作產業鍊;從信仰層面我們得知里媽、釋迦摩尼在社區的角色,以及過火儀式和車鼓陣消逝的原因。

保留社區歷史和記憶的工作有既定的歷史意義,但放眼看向更長久的未來,這些社會行動究竟有什麼樣的實質意義,也非常值得觀察和討論。

活動影像紀錄:

溝頭社區田野調查(二):成果圖集

展覽|台中放送局的《100種聲活》

台中放送局的《100種聲活》在展前募集了100張 和台中有關的「照片+聲音」 作品,執行單位@STUDIO也另外推出了一系列豐富的活動,包括封街市集、現場表演、露天電影等等。

活動主視覺

在R106展覽廳中,以木桌平擺的方式展出100張募集來的創作,看展的同時,似乎也在透過別人的眼睛,來認識自己居住的城市。發現台中還有好多地方還沒去過,趁機筆記下來找機會走訪!

Photo by Rye

左後方的展牆也擺滿了由感傷唱片行設計的卡帶牆,展出的卡帶包括過去好幾年的「最佳金曲大賞」、「最佳電影曲」等合集,也有陳淑樺、任賢齊的懷舊歌曲,「日本卡通28」、「這一夜誰來說相聲」等娛樂作品也包藏其中。

Photo by Rye

右手邊的展區呈現了建國市場的風貌,把平面照片擺在販售魚貨、蔬果的塑膠盤中,看起來非常貼切可愛。

建國市場風貌 / Photo by Rye

這次的台中放送季也推出國家電影中心的《時光台灣》紀錄片影展,5月2日到5月11日期間的週四、週五、週六下午都有放映活動,放映區也佈置的很可愛呢!

放映區的座位 / Photo by 林雪寶

這週末(5月11日、12日),放送局還有令人期待的「草獸派對 vegan 生活節」,沒有意外的話我們也會去逛逛的!

07/05/2019台中景點, 台中生活

中英翻譯|合作過的藝術家入選2018台北藝博Art Taipei的MIT新人!

最近翻譯了2018台北藝博(Art Taipei)的新聞稿,發現今年入選MIT新人專區的八位藝術家裡,有兩位是之前和我合作過的,沾了點藝術家的喜氣很開心!

簡單介紹兩位藝術家:

魏澤,攝影藝術家

WEI Ze1

(image from Art Taipei 2018)

Ani計畫中,藝術家透過攝影影像及後製,檢視土耳其以及亞美尼亞雙方不同政治立場對同一遺址的迴異詮釋,以及對土、亞兩國離散社群的身分認同建構所造成影響。相對於台灣的處境,他有意的創作特別激發反思。(-台北藝博2018)

林羿琦,錄像藝術家

LIN Yi-Chi2

(image from Art Taipei 2018)

使用錄像及實驗電影方法進行對於國族、歷史、與家族記憶的復魅與再生產。近年開始關注類比與數位影像間的縫隙、動態影像材質間的各種斷裂,更嘗試將身體介入影像,發展出跨越新舊媒體的跨媒介表演實驗。(-台北藝博2018)

兩位藝術家的作品都很有趣,很開心可以和他們合作。若您也有藝術文化類文章翻譯需要翻譯,歡迎與我聯絡,請來信ryeryelin@gmail.com

展覽|來自澳洲原住民的極致版畫:Glen Mackie and Daniel O’Shane

Exhibition: Glen Mackie and Daniel O’Shane
Location: Art Gallery of New South Wales, Sydney, Australia
Period: 28 Oct 2017–28 Jan 2018

這檔版畫聯展,由托雷斯海峽群島的兩位藝術家Glen Mackie和Daniel O’Shane的作品組成,兩人各自以細緻的雕刻技藝,緩緩道出屬於屬於他們族群的生活經驗和傳奇故事。托雷斯海峽群島本身豐富的歷史和文化,著實為原住民藝術家們形塑出強烈的的故事風格。

《椰子》(局部)

Daniel O’Shane的創作主要以其故鄉伊魯伯島(Erub Island)的故事為根基,透過創作,他希望能保留家族流傳下來的故事。Daniel 精細的雕工完全表現在他個人風格強烈的背景紋飾上。不管是以蒼鷺、鬼臉魚和狗的群聚表現群島原住民透過航行而產生交流的《椰子》(Geb, Omai ene sirr),或者在《鵜鶘嘉瑋和淚水的聲音》(li ra mer ene Gawei)中困住沙丁魚、卻放任鵜鶘翱翔的洶湧海流,細看之下,會發現每件作品中的紋飾似乎都有類似的律動,但是圖騰卻都不重複,幾何紋飾的應用在Daniel 的手中發揮到了極致,極具巧思的背景設計也為Daniel 標幟出強烈的個人特色。

《鵜鶘嘉瑋和淚水的聲音》(局部)
《鵜鶘嘉瑋和淚水的聲音》(局部)

Glen Mackie和Daniel 都與凱恩斯的印刷大師Theo Tremblay合作,但和Daniel 不同的是,Glen的作品背景單純,因為他選擇將大量精緻的紋飾,應用在主角群身上。在《群蟹效應一》(The Githalai effect I)裡,爭先恐後想爬出黑盒子的蟹群彷彿各自帶著不同的繡飾的盔甲,但他們相同意圖的困獸之鬥卻只是作繭自縛,誰也沒有幫助誰離開那個地方。

《群蟹效應一》

Glen也擅長使用手工上色技巧來凸顯故事的主角。在《希蓋來臨》(The Coming of Sigai)中,希蓋與他的三個兄弟(坐在他的帽沿上)從約克角半島來到托雷斯海峽群島,回程時由於獨木舟不夠堅固,於是希蓋潛入水中,化身成雙髻鯊游回故鄉。從作品的色調我們可以發現還有另一位主角,那就是畫面下方、以鱷魚之姿現形的妻子麻優(Maiu)。麻優和希蓋分別來自Tudu島和Iama島,《希蓋來臨》也表現出兩個島嶼在傳統服裝和文化上的密集交流。

《希蓋來臨》
《希蓋來臨》(局部:鱷魚妻子)
《希蓋來臨》(局部:希蓋的兄弟)
《希蓋來臨》(局部:希蓋本人)

Glen Mackie和Daniel O’Shane的作品,不只讓我們看到原住民藝術中重要的圖騰紋飾,透過雕刻刀,他們也把屬於族群的故事和文化,呈現在澳洲觀眾眼前。

RYE LIN ART & TRANSLATION

www.ryelinart.com